而都督的人選,蔣濟保舉的是司馬懿,畢竟在朝諸將當中,誰也冇有司馬懿的資格高,西拒蜀國,南退東吳,北征遼東,司馬懿是軍功赫赫,論經曆,無人可出其右。
而孫禮倒是司馬懿的嫡派弟子,是司馬懿的死忠,王淩和司馬懿有隙,天然和孫禮的乾係不佳。
曹叡的駕崩讓孫權再一次看到了機遇,而從潛入洛陽的細作那邊傳返來的動靜,更讓孫權是鎮靜不已,魏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的反麵,無疑讓孫權看到了一線的曙光。
固然說屢戰屢敗,但孫權進取中原之心一向未死,隻是蜀國自從諸葛亮死了以後,休生養息,再無發兵的動機了,吳國這邊獨木難支,冇有合適的機遇,天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此次調派全琮打擊淮南,是孫權的第一步計謀安排,全琮做為先遣軍隊,最首要的感化是摸索一下魏國的反應,總之此次孫權所謀甚大,後續將還會有更大的行動。
對此王淩非常不平,頗多微詞。
將帥反麵,無疑給了前來打擊的全琮一個機遇,全琮率軍起首攻打芍陂。芍陂是壽春南麵的一個湖泊,全琮率水陸兩路雄師北上,粉碎了魏軍在芍陂沿岸的屯田,斬殺了屯兵無數,王淩從壽春出兵,與全琮戰於芍陂。
王淩並非是司馬懿一係的人,本著仇敵的仇敵是朋友的原則,曹爽為了對抗司馬懿,天然要拉攏王淩。
後轉任揚州刺史,幫手滿寵鎮守東南防地。
但魏國苦心運營多年的東南防地又豈是那麼輕易就被攻破的,那怕是在西線戰事最為嚴峻的時候,魏都城冇有從東南戰線上抽調一兵一卒,固若金湯的東南防地讓孫權碰了一鼻子的灰,悻悻而返。
王淩是東南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征東將軍兼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孫禮等因而他的副職。
曹爽這類紈絝之後輩,孫權壓根兒就冇有放在眼裡,他獨一顧忌的,恐怕隻要司馬懿了,畢竟他和司馬懿是交過手的,深知司馬懿的短長。
魏明帝曹叡率師親征,這也是魏吳兩國的君主第一次在疆場上比武,合肥新城城池堅毅,戍守周到,吳軍固然人數浩繁,但也久攻不下,並且折了孫權的侄子孫泰,無法之下,孫權隻得撤兵,虎頭蛇尾地結束了此次的北伐。
直到曹叡駕崩曹芳即位曹爽掌權以後,王淩這才被加以重用,晉升為征東將軍兼都督揚州諸軍事,成為了東南戰區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