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幀名畫乃深藏皇宮的傳世國寶。光緒十五年臘月旬日,茹古齋經理孫虞臣將《唐李昇袁安臥雪圖》拿到李葆恂的府上求售,索價高,李葆恂自稱“力薄”買不起,看了三天,把畫還給孫虞臣。
當時一幅裱好的王時敏山川中堂能值二百兩紋銀,趙佩齋就像平常一樣把畫交給孫虞臣的本家侄子開的裱畫鋪中重新裝裱。交活兒今後,趙佩齋把畫掛在牆上一看,軸頭上翹,這如何得!
白五樓收徒十名,今衡水市籍者四。柳春農,衡水縣人。蕭金山,衡水縣人。閻錫君,深州直隸州人。蕭福存,字允中,衡水縣人,吉珍齋古玩店少掌櫃,曾入張大千大風堂學藝,工書畫。
茹古齋有一大幅仿董源山川畫,可稱之為“假賽真”,仿的比真的還好,遭到保藏家李葆恂的觀賞和愛好,他寫道:“近過茹古齋,獲見戴醇士侍郎仿董源大幅,雲峰樹石,元氣渾淪,尤妙在佈局整齊鬆散,無一破裂之筆,此大師以是異於名家處;索值百二十金,無以應之,胸中作數日惡。”李葆恂冇買得起這幅仿董源山川畫,內心難受了兒天,亦可見此畫之藝術成績矣。
六年今後,孫虞臣大哥體衰,實在抵擋不住,請出萬豐齋墨盒鋪陳寅生的門徒白鳳翔來茹古齋協辦停業。白鳳翔,字五樓,幼年即師從陳寅生學習刻銅。刻銅源自鏨花,明清時,鏨剋日臻成熟,刀刻如寫,獨立成為刻銅藝術。
民國琉璃廠古玩保藏界鑒定書畫者,有三位傑出人物,號稱“三傑”。此中兩位是孫虞臣的門徒,他們是蕭虎臣和張治平。另一名萬筱竹,也與茹古齋有點乾係,他曾在趙佩齋的大觀齋當過跑外伴計。
茹古齋有墨玉小插屏,對徑約三寸,而形正圓,雕工亦美,渾身無一點白痕,又頗晶潤瑩徹,價亦甚廉,以因循失之;此二十餘年中所見墨玉,乃無有出其右者。”墨玉產改過疆和田四周,該地因產墨玉而得名墨玉縣。
墨玉無涓滴白紋、白點,實屬可貴,加上雕工邃密,外型美,其藝術代價更高。茹古齋的這件墨玉小插屏,是乾隆時作品,屬於宮廷撫玩陳列文物。記錄這件文物的作者,二十餘年冇忘這件墨玉小插屏,而自責未能收買收藏,可見其藝術魅力能令人久久不忘!
趙佩齋勃然作色,痛罵了一頓,讓他把畫拿走重新裝裱去了。孫虞臣返來後怒斥本家侄子一番,心想畫也重裱了,人也罵了,事也就疇昔了。但是趙佩齋以為冇給他作揖賠罪,宴客圓場,乾了十五年連這點麵子也冇有。一氣之下不辭而彆,找外務府總管文索拿了九千兩銀子,在琉璃廠另開了一家古玩鋪。
茹古齋鑒定運營的名畫,最貴重最聞名,而又有筆墨記錄的,則是《唐李昇袁安臥雪圖》。
《唐李昇袁安臥雪圖》:絹本立軸,長四尺二寸五分(142厘米),徽宗痩金書“唐李昇袁安臥雪圖”。字如胡桃大,橫書幀首;右圓雙龍璽,左禦書瓢印,及禦書之寶,下右角鬆雪齋印。
李葆恂愛畫成癖,見好畫愛不釋手,總想本身保藏,但財力不敷,力不從心。當他將《唐李昇袁安臥雪圖》還給孫虞臣後,“眷戀名跡,心中作數日惡,特記其款識印記於冊,時一省覽,以自釋焉。”
孫虞臣侄子孫桂澄自入清秘閣,不幾年當上二掌櫃,與王懿榮、王蓮生、潘祖蔭交友,並與清末重臣端方結為金蘭之好。於光緒三十年開設式古齋,曾出任京師古玩商會第二任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