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寇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寇準再次罷相後,丁謂當了宰相。丁謂為了將寇準置於死地,把他一貶再貶。最後寇準在乾興元年(1022年)被放逐到遙遠的雷州去當司戶參軍,即是被髮配到那邊去放逐。寇準到雷州後,餬口艱钜,氣候卑劣,身材很快垮下來。第二年春季在愁悶中病逝。

寇準歸天後,經他夫人宋氏要求並獲得朝廷恩準,將棺木運到洛陽安葬,路子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本地老百姓沿路拜祭,傳聞哭喪的竹杖插在地上,厥後都成活長青了,構成了一片竹林,先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記念這位群情奸佞,不顧身家的政治家。明朝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天涯,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以稱道寇準。

景德元年(1004年)玄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20萬雄師,從幽州解纜,浩浩大蕩,向南推動。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敵騎南下侵犯。“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個人的上層人物大多錯愕驚駭。參知政事王欽如果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發起遷都成都。他們主張用遁藏仇敵的體例,對付仇敵的入侵。宋真宗本來就偶然抗敵,更表示得惶恐不安。隻要寇準果斷主張抵當,當真宗問他的定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幸虧場。寇準內心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真宗說:“不知誰給陛下出此遷都之策?罪可殺頭!”他進一步提出,天子應當親征以決勝。他指出,如果禦駕親征,仇敵自當遁去;不然也能夠出奇兵打亂仇敵的計謀擺設,同時死守都城以使敵疲睏,如許便可使敵勞而我逸,最後我們必得勝算。寇準的定見終究禁止了讓步派逃竄避敵的主張。為了消弭王欽若對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從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火線去防遼兵。

在寇準的催促下,宋真宗讓雍王留守京師,本身起駕北上。當車駕遲緩行至韋城時,遼軍日趨逼近的動靜雪片似地疇火線飛來。臣僚中又有人勸真宗到金陵遁藏敵鋒,因而真宗又擺盪起來。寇準非常曉得掌控軍心民氣和“取威決勝”的軍事法例。他提示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急的環境下,隻可進尺、不成退寸。三寇準明白指出,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崩潰。殿前都批示使高瓊也支撐寇準的定見。真宗車駕終究北行達到澶州。北宋時,黃河還是從澶州流過的,將澶州城一分為二。遼軍已抵北城四周,真宗不敢過河,隻願駐紮在南城。寇準力請渡河,真宗躊躇不決。寇準對高瓊說:“太尉承蒙國度厚恩,本日籌算有所榀答嗎”高瓊說:“我是甲士,願以死就義。”因而寇準與高瓊商討了一番,便一同去見真宗。寇準對真宗說:“陛下如果以為我剛纔的話不敷憑信,能夠問問高瓊。”冇等真宗開口,高瓊便說:“寇準的話不無事理。隨軍將士的父母老婆都在京師,他們不會心丟棄家中長幼隨您遷都而單身逃往江南的。”接著高瓊便請真宗當即解纜渡河。樞密院事馮拯在一旁嗬責高瓊對真宗莽撞。高瓊氣憤地駁斥道:“你馮拯隻因為會寫文章,官做到兩府大臣。眼下敵兵向我挑釁,我勸皇上出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領,為何不寫一首詩使仇敵撤退呢”高瓊號令衛士把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度過浮橋時高瓊的確是在擯除衛士進步。當真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呈現,城下北宋的兵民當即歡聲雷動,氣勢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意味性地巡查後,仍回南城行宮,把寇準留在北城,賣力批示作戰。真宗幾次派人探視寇準的行動。寇準與知製誥楊億在城樓上喝酒下棋,非常平靜。寇準胸有成竹,使真宗不再發急。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