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誌願者_第十三章 考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以後筆鋒一轉:“至於彆的,事有恰當,何世無之!父作之於前,子救之於後,前後相濟,此則賢人之孝也。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因而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光武、顯宗,以察為明,以讖決事,高低驚駭,人懷不安;章帝即位,深鑒其失,代之以刻薄愷悌之政,後代稱焉。本朝真宗,右文偃武,號稱承平,而群臣因其極盛,為天書之說;章獻臨禦,攬大臣之議,藏書梓宮,以泯其跡;及仁宗聽政,絕口不言。英宗自籓邸入繼,大臣創濮廟之議;及先帝嗣位,或請複舉其事,寢而不答,遂以溫馨。夫以漢昭、章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以薄於貢獻而輕事情易也哉!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消之人,懷私忿而以先帝為辭,大事去矣。”

畢漸憂心忡忡隧道:“如果不能獲得一個好一點兒的名次,就算能考中,也是被髮配遙遠州縣,想要發揮平生抱負,恐怕還不曉得要比及何年何月?”

劉過有些不喜這畢漸的奉承,不過量一個本身人總比多一個仇敵要好,劉過也站起來道:“你我今後就是同僚,大師都是為了大宋的社稷百姓,冇需求誰跟隨誰,我們共勉吧。”

如此一來,畢漸這位即將上任的宦海新丁便成了劉過的人。

“朝廷麼?”劉過用心暴露思考的神情道,“官家方纔親政,朝廷天然是但願有一個新氣象的。”說完這一句,如果畢漸不傻的話,該當明白本身的意義。

不久後殿試,考題公然是:“今複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說紛而役法病,或東或北之論異而河患滋,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夫可則因,不然革,惟當之為貴,賢人亦何有必焉!”是要求考生談對新法舊法的觀點的。

畢漸固然春秋比劉過另有長幾歲,但是到處以弟子自居,聞言忙恭敬隧道:“恰是,門生恰是為插手科舉而來。”

劉過一把撲空,見芄蘭已經讓到了一邊,一時玩心上來,便又向她追了疇昔,芄蘭天然不會坐以待斃,因而兩人就在寢室中玩起來追逐遊戲,不過一來屋裡畢竟空間有限,跑不開,二來芄蘭也冇真的籌算甩脫劉過,以是未幾時就被劉過抓住了。

“伏見禦試策題,曆詆近歲行事,有紹複熙寧、元豐之意。臣謂先帝以天縱之才,行大有為之誌,其所設施,度越前古,蓋有百世不成改者。在位近二十年,而畢生不受尊號,裁損宗室,恩止袒免,減朝廷無窮之費;出售坊場,顧募衙前,免官方破家之患;黜罷諸科誦數之學,練習諸將慵惰之兵;置寄祿之官,複六曹之舊;嚴峻祿之法,禁交謁之私;行淺攻之策,以製西夏;收六色之錢,以寬雜役。凡如此類,皆先帝之睿算,無益有害。而元祐以來,高低推行,何嘗失墜也。”

“聽下人說彷彿叫甚麼畢漸。”

“不放,好不輕易抓住的,怎能等閒放開。”劉過嘿嘿笑著,抱的更加緊了。

殿試可不是隻要文章寫得好就行,最關頭的還是要看考生的政治態度和處理實際題目的才氣,有點後代申論的意義。所謂朝廷的意義實在就是官家的意義,畢漸這是在向劉過探聽趙煦的態度,畢竟,天子如何想,對闊彆朝堂的舉子來講是不曉得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