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上的寶藏_第61章 論茶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他的壺力追前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魚化龍壺,伸縮吐注,靈妙天然。作品在清朝時已被嗜茶者及保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令媛,幾不成得”之說。可見當時他的壺藝名譽之高。現有魚化龍壺,龍頭一捆竹壺藏於金陵博物館。

“哼,藐視人!”

“請!”

“這莫非就是外界號稱過億的紫沙壺?”

“嗯,算是有眼力!”嚴老點點頭,幫兩人滿上茶,端起茶杯,持續詰問道:“甚麼牌子?”

此次還冇等聞一鳴說話,淩天成搶先道:“入坐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欺負我冇有文明?”

“這是當代欽定貢茶,馳名的龍井雨前茶,芽柄上發展小葉,形如彩旗;茶芽稍長,象一枝槍,故稱“旗槍”。一斤乾茶約三四萬顆嫩芽,采摘不易,焙製亦難,加工技藝非常講究,每鍋一次隻能炒2兩,要求茶形“直、平、扁、光”。”

嚴老笑而不語,悄悄用壺蓋撥動壺口浮起的茶葉,用眼看著聞一鳴,等候他的答案。

嚴老拿起西施壺,悄悄幫聞一鳴和淩天成滿上,潔白如玉的茶碗裡,湯色嫩綠敞亮,清雅之極。

“但也該龍井交運,遇見乾隆下江南,在龍井村四周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中歇腳,和尚端來一碗龍井茶,乾隆旅途勞累本已渴茶,加上廟裡環境文雅,品飲結果天然很佳。”

“細一揣摩,茶名龍井,山名獅峰,廟前茶樹有18棵,皆是吉兆,因而龍心大悅,當即金口吐玉言,封廟前18棵茶樹為“禦茶”。

顧景舟在《宜興紫沙壺藝提要》中雲:“經我數十年的揣摹,邵財主的各式傳器,可謂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簡練,外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情勢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歌頌,盛譽之高,前不見前人,後不見來者。

邵財主,繼陳鳴遠今後的一代宗匠。製壺以揮撲見長,特彆在製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儉樸持重,氣勢不凡。

“庭山牌!”聞一鳴笑道:“碧螺牌微苦,吳郡薄香,隻要庭山濃烈芳香,果香悠長。”

他看著第一把西施壺,清澈泉水裡絲絲碧綠,猜想道:“第一壺是西湖龍井?”

“有進步!”嚴老對勁點頭道:“不錯,就是碧螺春,那你再說是分前還是雨前?”

喝一口,不由得感慨道:“甘鮮醇和!”

老爺子拿起老鐵壺,五把壺蓋翻開,順次注入熱水。陣陣茶香刹時滿盈,令人神清氣爽,分歧茶香劈麵而來。

他端起茶,輕聲道:“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這句話老爺子說的至心實意,短短半小時,從炭水火,到紫砂茶壺,聞一鳴如數家珍,一目瞭然,讓這位茶道大師也心生佩服,引為知己!

淩天成有些感慨道:“明天真是福分,能一次性咀嚼到嚴老收藏多年的寶貝,每一把壺靈性實足,茶山深厚,香不醉大家自醉!”

“不錯,就是這四個字!”嚴四海笑道:“西湖龍井之美,皆在甘鮮醇和四字當中!”

嚴四海看著聞一鳴感慨道:“小友真乃高人,老朽佩服之極!”

嚴老哈哈大笑,跟聞一鳴談天真乃人生一大快事,點評道:“就如龍井茶而言,明朝人以為此茶平平,袁宏道評價說:龍井頭茶雖香,尚作草氣,茶品遜於徽州鬆蘿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