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又是一個長揖,漸漸彎下了腰去,沉聲道:“臣,趙普,恭請官家,封皇宗子德昭……王爵!”
“德昭終究封王了。”趙光義失魂落魄,不自發地抬開端來,剛好遇見皇兄趙匡胤向他投來如有深意的一瞥。趙光義心中一驚,從速俯下身去,就聽趙匡胤緩緩說道:“皇弟光義,品德貴重,辦事勤懇,汴梁日見富庶繁華,皇弟光義功不成冇,今論功行賞,加封……晉王。”
殿前,趙普話風又一轉道:“不過,臣蒙陛下隆恩,身為宰執,統禦百官,最知處所官吏之事。此事關乎社稷興亡,但是要想讓各司各地的官員不遺餘力,實是一樁難事。官家坐擁天下,麾下文武無數,萬無切身巡狩江淮,催促官員運糧的事理,理應坐鎮中樞。而如此重責、如此重權,實不宜交予朝臣,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趙普一見趙匡胤遊移,趕緊再進一言道:“官家,臣保舉皇宗子,啟事有三。其一,官家坐鎮中樞,臣要措置朝政,南衙要承上啟下,放眼全部朝廷,除了皇宗子,再無合適人挑選。其二,皇宗子德昭乃官家宗子,代天子巡狩,再合適不過了。也唯有以皇子之尊代行皇命,纔有充足的嚴肅,令各路官吏望風景從,勤懇做事。其三,皇宗子已到弱冠之年,恰是年青有為的時候,理應出來為江山社稷儘儘本身的本份,熬煉皇宗子的才氣。至於趙府尹的顧慮,嗬嗬……”
“官家,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開封府,乃至工、刑、兵、戶各部,以及處所官府、發運司、轉運司、糴便司等通力合作,以行購糧、運糧之舉;台院、殿院、察院的各位禦史,乃至各路各道的察看使、監察使儘力催促;各府、州、軍、監、縣最高長官親身主持,築造堰壩水閘。各個環節不出一點忽略的話,臣覺得,汴梁危急可解。”
趙普冇想到天子竟然將趙光義一併封王。明天之前,大宋還冇一個王爺,這下子俄然就呈現了兩個,趙普一時也有些亂了手腳,心中隻想:“官家這是為了安撫他,還是窺破了我的心機?”一時患得患失,幾次考慮,世人紛繁向趙光義拱手道賀,口稱千歲,他倒伏地未起。
本日官家若封皇宗子為王,不啻於向普天下傳達了一個訊號:儲君已定!樹倒猢猻散,用不了幾年,德昭的聲望權益就能與他分庭抗禮,本來憑藉於他的很多官員就要棄他而去。
“唔……”,趙匡胤沉吟半晌,欣然說道:“皇宗子德昭,德行無虧,動合典範,今已至及冠之年,朕封其為……魏王,”
“臣等服從!”眾官員紛繁施禮,然後趨身退下,趙德昭向官家恭還禮罷,起家便攔住楊浩來路,溫文爾雅地向他一揖,楊浩一見魏王向他施禮,倉猝行禮如儀,趙德昭暖和隧道:“楊院使還請稍候,這自江淮調糧濟難的法兒是楊院使的主張,本王驟承大任,另有些事情想要就教院使。”
趙光義氣火攻心,麵前頓時一黑:“這個老狐狸,軟刀子殺人啊!拖到我表態同意才說出這番話來,早知如此,不管如何我也要反對纔是。現在……現在豈能出爾反爾,皇子封王,天經地義,又有甚麼說話能夠敷衍?
趙匡胤聽不下去了,眉頭一緊道:“那趙卿有何分身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