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如來不負卿(新版)_第236章 黎明前的等待(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好啊。”我昂首看他,為這個設法而歡暢。如許他就有了目標,這麼多年也能支撐下去了。

慧皎《高僧傳》:“纂與什博戲。殺棋曰:‘斫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結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

哀鸞鳴孤桐,清響徹九天。”

範泰以鸞鳥之死比方像鐘子期落空了俞伯牙而毀琴一樣,是貧乏知音的成果。

“啊?嗬嗬,冇甚麼,獵奇罷了。”我嘲笑著喝茶,不再言語,讓羅什與他談詳細細節。

“比及姚興聘你為國師,另有十六年呢。”

他思考一下,說道:“羅什想在那邊建石窟寺,以超度那些死於饑荒者早日離開苦海,轉投他世。”

鸞鳥的傳說在中原文獻中最早見於南朝聞名的文人和虔誠的佛教徒範泰所寫的《鸞鳥詩》,其餬口期間和鳩摩羅什相去不遠。在詩的弁言裡,範泰提到:“昔罽賓王結罝峻卯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而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沖霄,一奮而絕。”

他敲一下我的腦門,也不由發笑:“這如何能夠?他願捐助便不錯了。”

涼州的和尚除遷平城外,另有一部分向西遷往敦煌,莫高窟的開鑿也深受天梯山石窟的影響。以是,天梯山石窟說是中原石窟藝術的鼻祖也不為過。但是,一個疑問湧上心頭。我記得天梯山石窟是在公元412年,蒙遜遷都至姑臧後命令製作的。傳聞是蒙遜母親病重,蒙遜為了祈福,特在窟中為其母雕鑿五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狀,表示懺悔。

我們在李暠家中遭到了熱忱的接待。李暠對我們非常尊敬,神情中能看出他始終有絲歉意。羅什將來意奉告了李暠,他果然附和,不住點頭:“法師這設法甚好。那天梯山的確是——”

剛纔的苦澀轉為淡然的淺笑,削尖下巴擱在我頭頂,津潤的略低中音傳入耳中:“不過十六年罷了。等,對羅什來講不是甚麼難事。羅什能夠韜光養晦,比及那一天。”

我揉一揉腦門,終究讓他高鼓起來了。我神馳著,熱切地搖著他的胳膊:“我們還能夠去找杜進和段業,讓他們也捐款。”

我俄然“啊”了一聲,不由打斷他:“李公子,你說那山叫甚麼山?”

“心山育德熏,流芳萬由旬。

李暠有些莫名:“叫天梯山。”

現在才曉得,我們跟著百姓叫的饅頭山,就是汗青中有記錄的天梯山。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因為戰亂太多地動頻繁,雕鏤壁畫庇護不力,在當代並不著名。倒是中原地區第一座石窟寺,意義深遠。北魏滅北涼後,將多量和尚遷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一批開鑿石窟的工匠和雕塑師、彩繪師也一同東移,成為大同雲岡石窟的技術力量。厥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洛陽的龍門石窟,也秉承了涼州形式。

他微微昂頭,摟住我的腰,手臂上傳來果斷的力量:“那我就等,比及有君主能聽我之言善待百姓,能助我完成鼓吹佛法的任務。”

“那是百姓俗稱。真正山名為天梯,是前涼張軌所起。隻不過百姓多年叫慣了,一向未改口。”他奇特地看我,“夫報酬何對這山名如此感興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