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進奏院:安史之亂後,藩鎮權勢不竭加強,唐朝宗大曆十二年擺佈,將本來各道在長安設置的邸務(進京朝見時的落腳處)改成進奏院,辦理邸務的“留後使”改名進奏院官。進奏院官賣力向處所收回“進奏院狀報”,通報宮廷、朝政和中心的環境,公開或者奧妙地彙集諜報,做處所進貢中心的中轉站。進奏院普通設置在靠近大明宮的坊內,特彆以平康坊和崇仁坊最多。(劉豔傑《唐朝進奏院小考》)
[32]鹽鐵轉運使揚子巡院留後:唐肅宗期間,任命劉晏鼎新鹽鐵稅收。劉晏在漕運沿線的交通關鍵設置十三處巡院,彆離是:揚州、陳許、汴州、廬壽、白沙、淮西、甬橋、浙西、宋州、泗州、嶺南、兗鄆、鄭滑。有知院官常駐,監督、保護漕運,製止私運食鹽,同時賣力對食鹽收稅。(《新唐書·食貨四》)
[27]司馬員外接同正員:唐太宗期間,肯定朝廷中正職官員的總數為七百三十人,但是因為有資格仕進的人數遠多於官位空缺,為了安設這些人,發明瞭員外接、特置、同正員、檢校等一係列隻要頭銜而無實際事情內容的“掛名官”。(《新唐書·百官誌》)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中,最高為刺史,刺史以下為司馬,定製為一人。司馬的官職層次由地點州的人丁決定,上州司馬官位最高,從五品下,薪俸五十貫。柳宗元被貶的永州屬於中州,正六品,薪俸為上州司馬的三分之二。“司馬員外接同正員”即正職司馬以外的閒員,冇有官舍,也冇有實際的事情內容和權柄,並且,“員外”不得乾預政務。“司馬員外接同正員”多為朝廷中被貶的官員籌辦。與正職司馬不異的隻要薪俸,約莫有三十貫。
[41]中書舍人:中書省內賣力為天子草擬詔令的職位。官居中書令、中書侍郎之下,常設六人。正五品上。(《唐六典》卷九)
[47]揚州多數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揚州多數督府是天下四多數督府之一。揚州多數督普通由皇親遙領,真正賣力處所行政事件的為揚州多數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統領江蘇、安徽一帶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區。因為節度使是使職,不在正規的職官體係,普通以揚州多數督府長史為本官。
[31]鹽鐵轉運使:轉運使,隋唐時,在州、縣一級的行政單位上增設“道”。轉運使普通是把握多個州、道的漕運的官員。鹽鐵使,唐肅宗今後,因為籌集戰役經費的需求,對鹽停止專賣、課稅、訂價的使職。偶然,鹽鐵使與轉運使合為一職,由一人擔負。(《唐會要》卷八十七)
[17]突騎施汗國:公元八世紀中,阿史那突厥陵夷後的異姓突厥汗國,活動地點在本來的唐朝蒙池都護府範疇。突騎施汗國獲得唐朝中心當局的承認,曆代可汗受冊封,是唐中心政權下的邊陲民族自治政權。開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後,突騎施與唐軍有一係列比較狠惡的軍事牴觸,張九齡曾經作為宰相草擬過一批關於此次牴觸的文書。唐朝結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對突騎施東西夾攻,突騎施汗國在這場戰役失利後不久滅亡。(薛宗正《突騎施汗國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