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切成手指頭粗細放在蓋簾上曬,曬上幾天要加上鹽揉一揉再曬,乾了以後收起來,待到夏季時拌些醬油早餐時吃再好不過了。
寧家本年秋收比往年都要難。在三家村,秋收時都要先顧自家的地,就是春玲和羅雙兒也不能再來寧家幫手,而各回了各家,眼下隻能靠自家人。往年家裡爹孃兩人再加上寧清下地,寧婉在家做飯送飯,也算是有三個半勞力,但本年二姐嫁了,娘身子重了,隻剩寧梁帶著寧婉實在吃力。
現在寧婉卻讓爹從虎台縣裡買了幾斤白糖,這是要比三家村人平常吃的紅糖還要貴很多的,釀了幾壇酒,又做了糖葫蘆。
餘老爺子指著毛驢說:“你們家的驢這會兒也不消,能不能借我家送幾次高粱穗?”本來餘家的地離村裡的場院最遠,割下的高粱穗用人力背參加院裡也不是一件輕省的活兒,他見寧家用毛驢送高粱穗,便過來借驢。
固然還要顛末晾曬、脫粒等才氣真正將糧食收到家裡,但是收成根基能夠肯定了。爹與村裡很多在人在場院裡看過飽滿的高粱穗,回到家裡還笑著,“本年的年景特彆好,大師都說一畝地能出四石糧!”
寧婉從餘老爺子一開口時就當即有了籌算,現在從速笑吟吟地插話,“爹,要麼我牽著兩端毛驢去運高粱,餘家來兩小我換工?”用毛驢運糧,絕對頂得上一個壯勞力,兩端毛驢恰好換兩小我來幫自家收糧。
寧家往虎台縣送菜的時候久了,兩邊越來越熟,望遠樓等幾處酒樓裡的山貨便全由寧家供了,秋收前寧梁多送了幾次,又打了號召,眼下有了時候天然要再送些東西疇昔,太久不去隻怕生領悟斷了。
先前寧梁還不肯帶這些土物,隻怕掌櫃的看不上,厥後見掌櫃的竟不嫌棄,是以每次去的時候都要順手帶些鄉間的土物,是以家裡便特彆留出來的。固然是做買賣,但是漸漸出有了情麵來往,相互的乾係才氣更加地好了呢。
餘老爺子天然曉得寧梁再寶貝他的兩端驢不過了,但他卻不是不講理的人,且三家村裡也有些商定俗成的端方,借了人家的東西用天然是不能白借的,是以從速笑道:“我也不白用你家的驢,你看……”
於氏也笑,“本年畢竟是馬年呢!”
實在不管是甜杆還是穀黴,都是高粱冇長成,但是因為很少見,味道又好,大師見了它們不但不活力反而都是歡暢的,隻是這類東西也不能多,如果多了家裡收的糧食就少了,那就會是非常糟糕的事了。
寧梁一貫是好說話的人,但是對自家的兩端小毛驢倒是非常珍惜,隻怕借了彆人累壞了,又不好直接回絕,是以便遊移了一下說:“隻是這兩端驢性子有些犟,隻聽家裡人的話。”
村裡人到自家幫工時就常笑說,隻為這頓飯,就情願來幫工呢。
寧梁便直起家笑道:“餘叔,有甚麼事儘管說。”
連收了三四天的高粱,寧家二房人多地少,看著自家的高粱就要收完,寧大伯便讓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先過來幫工。有了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家裡的人手又餘裕了些,又緊著乾了幾天,終究在霜降前將高粱都曬到了場院裡。
寧婉見狀內心歡暢,她固然肯乾,但畢竟是個半大的女孩兒,又能有多少力量?如何也頂不得半小我用的,但是如此換了工,家裡的農活便起碼快上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