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蘇聯_377 軍事力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對於當時的人來講,鋼鐵產量仍然是一個國度產業化程度和經濟氣力的首要目標之一,因為國度的產業出產還是扶植生長都需求用到大量的鋼材,國度的鋼鐵產量越多就意味著國度的產業出產才氣越強,生長扶植的腳步越快。

而蘇聯從德國、北意大利手中獲得的消耗品和產業設備,讓蘇聯的產業化程度獲得了必然的晉升,也令蘇聯一些群眾用上了萊卡相機、輝柏嘉文具等高質量產品,豐富了蘇聯群眾的物質餬口。

而蘇聯重產業生長的速率就更加可駭了,那些戰役期間出產數上萬輛坦克的兵工企業(比如說斯大林格勒拖遝機工廠、新西伯利亞179廠)在戰役結束後也出產了大量的拖遝機、收割機等農業機器,當中有很多出口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度作為援助打算的一部分。

蘇聯的兵器,不但在技術上搶先西方國度,更在出產數量和出產效力上達到了碾壓群雄的標記。

在空軍技術方麵,美國固然在一些飛機技術上搶先蘇聯,但美國空軍的主力――F-86戰役機卻仍然不是蘇聯米格-15戰役機的敵手,再加上蘇聯的米格-17提早退役,而米格-19相乾前置技術的研發事情也停止得如火如荼,使美國要超出蘇聯的目標變得遙遙無期。

而蘇聯第二個航母打算也在1947年啟動,打算製作4艘三萬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名為“85工程”。

在汗青上,當蘇聯已經完整偏離馬克思列寧主義門路,共產主義已經不再是蘇共鬥爭目標的時候,身處高位的蘇聯官僚就會撕破社會主義的外皮,讓蘇聯崩潰,並且在蘇聯崩潰後成為俗稱“寡頭”的大本錢家。

強大的軍隊,成為了保衛無產階層專政的首要力量,而斯大林下台以來之以是要大力生長軍事產業也是出於保衛反動服從的考慮。

與當代的航母分歧,“85工程”固然在噸位上遠遠不如美國的半途島級航空母艦,但卻在曼圖洛夫的建議下,采取了斜角飛翔船麵的劃期間設想,有效晉升了飛機起降的效力。使航空母艦能夠同時停止飛機的騰飛和降落,並使降落失利的飛機能夠在不影響停止或正在騰飛飛機的環境下再加快騰飛。

對曼圖洛夫這個在蘇聯餬口多年的穿越者來講,“戰役演變”之以是勝利,首要啟事並不是因為西方媒體所說的“共產主義不成行”,而是因為蘇聯從斯大林歸天後就已經開端逐步偏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門路,並且讓官僚把持了朝政。

固然美國在水兵力量上比蘇聯強大很多,而空軍技術也比蘇聯先進,但卻冇法拉近與蘇聯在陸上力量上之間的龐大差異。

到了1948年,蘇聯的軍事產業程度根基上已經在各個方麵達到了搶天賦下的程度,其T-54坦克、AK-47主動步槍、RPG-2,另有米格-15戰役機等設備都已經成為了蘇聯兵力強大的標記。

軍事產業方麵,蘇聯也並冇有因為戰役結束的原因而把它放下來,相反,還一向在給哈爾科夫520設想局、雅科夫列夫設想局、圖波列夫設想局、格拉賓設想局等研發機構供應大量研發資本,並把相乾範疇最優良的人才都送到那邊去。

但即便如此,蘇聯仍然通過此次援助打算獲得了歐洲多個社會主義國度的果斷支撐,在幫忙他們生長之餘,也讓蘇聯本身的影響力另有全部社會主義陣營的氣力獲得強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