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延_東漢中央官製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將軍

司徒領太仆、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分歧,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身後即廢。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課,歲儘即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此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群眾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攝生送命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儘則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賣力全**官的考覈,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天子,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根據,當時有大司馬吳漢。

太尉

東漢的中心當局構成相沿西漢官製,以三公領九卿為根基架構。(本章節由網友上傳&nb)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整轉移到尚書檯。東漢天子即位,常常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禦史台體製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附屬少府。

三公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著名經師為之,以鼓吹經術治國的理念。實在不過是政治花瓶罷了。天子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以是常常要為很小的不對承擔非常嚴峻的任務,以示高節。比方: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覈上黨太守無所根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辯失禮,而伏湛冇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峻厲、刻薄,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裡,與其子皆他殺。(全筆墨小說更新最快)以後,歐陽歙、戴涉接踵任大司徒,了局都是論罪下獄、被正法。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賣力群眾教養,掌禮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會商天子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東漢一朝,因為講究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本身的政管理念。太子即位後,常常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究竟上的丞相。汗青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厥後陳蕃被正法,以胡廣繼任,這是獨一的例外。

太傅

按東漢軌製,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參政路子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會商天子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冇有決定政務的權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