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娛樂圈撰稿人_第67章 最終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3意靜。

動機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以後,心中的動機尚未完整斷根。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體例,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邪念,萬緣放下,過去事情不回想,麵前事情不掛念,將來事情不籌算,大腦神經完整進入虛無狀況,如許就是內心天下獲得溫馨了。心中不起念,便是心靜。心靜,為靜功當中層。

8,即此一法,已為攝生不二法門。但這在中華道家修煉當中,隻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學習可也。

4.常日重視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內含侈煉之旨也。更要重視建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涵養高深之人冇有德行。

開端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中轉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本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以後變成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步迷塞了。《老子》說:“六合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平。”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甚麼會產生胸悶胸痛呢就是因為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原因。以是行炁之時,不成逼迫壓炁,也不成強迫憋炁。勿固執,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候長了,漸漸衝開,本身是有感受的。

即把舌麵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麵頂住上齶。因為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便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但是達到如此境地,隨大家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1身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以後,另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完整齊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健忘自我,進入混渾沌沌的境地。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渾沌。一向做到忘我一層,纔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2心靜。

《青華秘文》闡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常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諳練。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喜,各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以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冇有乾係,實在不然。道家靜功之奇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雲:“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穿在內,成為一部修煉*。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因而通過靜功築基,能夠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地步,這也恰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標之地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