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_43|第 43 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宋時一層層拆開承擔,行取出像個木盒子一樣的油印機,又從底下幾個油紙包好的紙摞中挑了個印滿字的,拆出一張,拿給桓淩看。

他又在縣裡留了幾天,請了園林匠來,按著他的情意安插景觀,指導匠人修黌舍。這座黌舍終究按著宋縣令的意義辦成了私學,蒙學、小學、大學同講,中間建起長長的院牆隔開孺子、儒童、生員三檔學舍,年紀越長的住得越背景上,孩子們就住山下陡峭的處所。

――武平這交椅山環繞中的講壇,正等候配得上這座交椅的名流登台。

技術真的能竄改人生啊!

轉天一早,他便換上一身窄袖對襟馬褂,戴了頂鬥笠,飛馬出了北城門。

講學在這個期間公然廣受大眾歡迎,能夠操縱起來。

刻好的蠟紙他剛要夾到紗網上,俄然心中一動――這張紙還冇上墨,不細看的話就是一張空缺蠟紙,冇人會曉得紙上刻了六百年後的論文。而將來如有需求用到河堤植物栽植知識,又記不起原文的時候,隻要拿出這版來擱上油墨一印,就能印出一份一字不落的文獻。

小學天然要建宿舍,蓋黌舍時多建幾排空院,恰好把來插手論壇的才子們安排擠來,豈不比住在僧廟、道觀裡更稱身份?開論壇時門生還能夠來聽聽名流才子的講座,開闊開闊眼界。

此時天氣晴好,亭子裡坐了幾個穿綢衫的人,有老有少,正坐在廊上說話、吃東西,看著像來賞景的遊人。亭外又有挑擔賣水、賣點心的,但還冇形陳範圍。

好,如何能不好!

嗯……這說法如何聽著有點殘暴?

他爹叫他帶上家人小廝,到後宅挑個丫環貼身奉侍,宋時卻揮了揮手,漫不在乎地說:“我在桓家住過那麼多年,他院裡的家人待我都跟我們家的一樣,不消另添人,多生分呢。”

城外山路崎嶇,小車趕著比騎馬慢很多,以是宋時半途在客館歇了一宿,到府城時已是第二天下午,陽光正熾烈。但是到得城外長亭處,他正隔著窗子賞識兩邊山色,卻見一道白衣紗冠的身影騎著馬從遠而近翩然馳來。

哪怕有人從福州趕來開峰會都夠了。

宋時已經住過通判後衙一回,再來也不必跟他客氣,親手抱著油印機和蠟紙下了車,到堂上便蹭到他身邊,上半身微微靠向他,暴露個奧秘的淺笑,用氣聲說:“師兄,你屏退擺佈,我有個寶貝要給你看。”

宋時想了想,又覺著弊端不大,便從馬鞍下取下隨身帶的文房四寶,畫出新小學的魚鱗圖,大略寫了四至。又拿了張紙,對著遠處山景描下大略外廓,添減筆墨,改得更有交椅模樣,在山腳靠中心的處所畫了一個紅色圓形講台。

記念講壇和涼亭建立的碑文他到府裡再寫,正式立碑時趁便辦個第一屆福建名流才子交換大會――眼下這些墨客們本身辦的講座範圍都太小,配不上桓小師兄修的這麼好的講壇,還是得由當局主導,辦一場文明界的盛事。

他讓馬車疇昔,撥轉馬頭,帶著宋時直接回了通判衙門。

對了,說定要給莊戶們建的社學便能夠建在這四周!學田固然離得稍遠一點,但有專人種地,又不要師生們每天種了地再來上學,不遲誤甚麼事。

宋時聽著荒腔走板的曲調,看著這一片望不到頭的翠綠,滿足非常,眉梢眼角都含著笑意。過了這連片的良田,將到交椅山下,離著官路不遠便有一片整得平平的地盤,正中聳峙著他之前打算好,卻完整由桓小師兄代建起的講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