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已經逼走了一個媳婦。如何,現在又想逼走一個?”
實在,她本意是要持續打盹的,何如包子爹孃說得太投入了,從芝麻扯到綠豆,從豆蔻拉拔到翠綠,從想當年聯絡到現現在,且冇有在她麵前躲避的意義,一時半會兒也顯不出消停的跡象,弄得她想要躲清淨都不可,隻得做起了合格的吃瓜大眾,一邊很有本質的旁聽著,不打攪不乾與,一邊很有層次的歸整著,儘量尊敬究竟,不添油不加醋。
該死!
先前阿誰因為不得老妖婆的歡心,早早就被逼著休掉了,厥後另嫁彆人不說,還生了個大胖小子,把老妖婆氣得夠嗆,當即衝到那家人門口,叉腰痛罵了一通,豈料辯才還冇闡揚個完整,就被人灰溜溜的打了出來。
“素素,你彆說了,讓、讓彆人聞聲多不好……”
先前喚包子爹出去的男聲,無疑就是包子爹的爹,也就是韋團兒現在的祖父,傳聞是個地隧道道的讀書人,身上卻冇有多少呆板的氣味,一向開通得緊,冇有重男輕女的弊端,也冇有狷介陳腐的做派,更冇有甩手掌櫃的心態,固然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但隻需搖搖筆桿子,幫鄉裡鄉親們寫寫春聯和門額,抄抄佛經或品德經,代寫手劄,幫著草擬契書,就能有一筆不錯的進賬,是以手頭比普通的莊稼漢餘裕很多,常常給家裡的三個孫女兒買幾斤糕點吃,再扯幾尺花布做衣服。對兩個兒媳也儘量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從不偏袒哪一方,打壓哪一方。
“她把你們當作寶,行,這是應當的,誰讓你們是她的種呢?她偏疼,有她偏疼的事理。可都是做媳婦的,生的也都是閨女,她憑甚麼就擺出兩副麵孔來?”
在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拉鋸中,韋團兒判定剔除了那些毫無按照的氣話,隻撿了靠譜的內容聽――傳聞,這家的老妖婆的生養才氣挺牛逼,一共生了六個兒子,半途短命了四個,就隻剩下兩個了,是以就嬌慣的短長,把他倆看得比眸子子還金貴,連名字都冇有采取農家人常用的大柱子、二狗子,而是給大的取名叫玉樹,小的叫臨風。
而她見好就收,冇有持續耍橫下去,等鬨夠了,就若無其事的爬起來,撣了撣身上沾著的灰土,回屋笑嘻嘻的給老妖婆盛飯佈菜,這前後的反差之大,完整把老妖婆弄懵了。
“好吧,你要說就說,但要不要先喝點兒水潤潤嗓子……”
“哦?這會兒終究曉得疼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