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悍刀行_第四章 下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李玉宸昂首看了張竹兼一眼,點了點頭,依言服下猶自殘留熱度的丹藥,將中間桌上放著的小半竹筒山泉水一飲而儘,胸口慌悶收縮欲裂的感受頓時減弱了幾分。

“莫非跟我之前在香爐峰上的奇特感受有乾係?”李玉宸忍不住猜忌道。

“師兄,這......?!”

雙鬢開端微白的中年羽士張竹兼輕聲說道,眼睛卻不由自主地紅潤了起來,因為貳內心清楚,那那裡是一半玉皇樓,清楚是徒弟他白叟家畢生的修為,強行散儘一身玉皇樓的徒弟已然是風中殘燭,怕是連三個月的陽壽都冇了。

與其他品階有所分歧,遵循當下儒釋道三教,一品武境又大略再分為三境,維摩、太素、天象,此中維摩對應釋家佛門,維摩二字取自佛門聖典《維摩詰所說經》,“無言無說,心中菩薩行,通達佛道”可謂之為維摩。而一品三境中的太素則是對應道家,道家先賢以為,太素乃為質之始,太初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修為到此境地的道家妙手無一不是窺得大道,返璞歸真。而至於一品三境中的天象,對應的倒是儒家,曾經有人們一度以為儒家都是隻會點頭晃腦讀聖賢書,手無縛雞之力的謙謙君子,文弱墨客,實在不儘然,儒家以內也分文派和武派,先皇在位期間,東越與梁國締盟攻打大殷,大殷東境烽火滿盈軍情垂危,當時曾有兩位匡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儒生一起下山赴東境,一個儒巾儒裘,孤身入東越,麵見越王,硬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崩潰了東越與梁國的締盟;另一個則是烈馬勁弓,披甲持劍投身邊疆,運籌帷幄殺敵建功,大儒將是也,二人被先皇讚為儒家雙劍,一為唇槍舌劍,不見血光便可退兩國之兵,二為殺生之劍,來往於敵軍叢中殺天生仁,救邊疆萬民於水火。

說完,順手拿起吊掛在進門處的那柄無鞘竹劍――斷絲,張竹兼便出了竹屋,李玉宸心中滿思迷惑也跟了出去。

雖說現現在李玉宸體內的玉皇樓足以讓其晉升到一品境地,但前提是他能夠完整將其接收,這個過程不簡樸,除了需求合適的契機以外還得花上必然的時候,但不管如何說與老真人苦修了一個甲子之久才得以修成來講李玉宸眼下走的絕對是捷徑無疑了。

“蓮座葉龍膽?”

李玉宸似有所悟,突然閉眼,腦中不竭反覆剛纔所見之奇景,胸口一股暖流湧出,趟過滿身經脈穴竅,這一刻神清氣爽,雙眼雖閉,卻可察看入微至三丈開外,耳邊風起,輕柔拂過,彷彿伸手便可抓住,渾身彷彿有使不儘的力量。

“好多了。”李玉宸點了點頭,神采不再潮紅,道:“謝師兄。”

在強忍了半柱香之久後,李玉宸隻感覺胸口愈發收縮,彷彿要炸開普通,眼看就要對峙不住了。這時,張竹兼終究把重視力從丹爐中收了返來,轉頭瞥了一眼神采非常潮紅的李玉宸。

隻見身穿褐色道袍的三師兄張竹兼手拿劍名為斷絲的竹劍在竹屋前的一片空位站定,三丈開外是三百青竹林。與山上其他處所的青竹分歧,這三百顆青竹的每片葉子上都有很多細如髮絲似淚痕的紋理,故而這三百青竹又被稱為淚竹。

隻見竹林三百株青竹齊齊向東低首哈腰,東麵摩崖石刻之下有一尊高九丈九的真武大帝石像,迎著金色陽光,拄劍而立,熠熠生輝如神祗。青竹拜真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