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_NO.344 約見張魯, 駁其言論,化其仇恨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龐山民話音剛落,張魯怫然不悅道:“大將軍何出此言,若為一己之慾,張某便是不敵諸葛智囊十萬雄師,也要與其死戰到底,我漢中好歹數十萬人丁,多為我教教眾,張某獻城,隻為我教世性命得以保全。”

張魯遭龐山民連番發問,一臉痛苦,好久以後,對龐山民道:“莫非張某數載以來,所行之事,儘皆錯誤?”

隻是這話當著馬超的麵,徐庶也冇體例跟張飛解釋,現在攻潼關旬日,寸步難進,徐庶心中早已有了退兵之念,徐庶前些時候,也得知了江東與曹操兩家諸侯,相爭合肥之事,他可不想步周瑜後塵,損兵折將。

馬超聞言,非常對勁的點了點頭,而張飛卻躊躇道:“這潼關就不奪了?”

“非是龐某相召,而是季玉要求龐某安排與公祺一見,公祺當知,龐某現在,底子就冇有棍騙公祺的需求。”龐山民聞言,長歎一聲道:“季玉來時,便奉告龐某,對於昔日之事,現在追悔莫及,欲將性命,交由公祺定奪,隻是龐某雖不欲摻雜二位私事,隻要一言相贈,人生苦短,以二位如本年紀,活在仇恨當中,成心機麼……”

龐山民觀張魯神情不似作偽,心中亦是感慨不已,麵上卻不動聲色,對張魯道:“龐某現在倒是信了,公祺一心為民,隻是公祺安民之道,對百姓而言,並非益事。”

“那兄長欲如何措置張魯?”

“也不儘然。”龐山民聞言,不由歎道:“龐某於荊襄管理民生,亦做過很多嘗試,龐某覺得,公祺當讓百姓本身決定儲存之道,龐某可與公祺作三年之約,若三年後,公祺可故地重遊,看看於龐某治下,漢中如何,若公祺屆時不滿,龐某自當給公祺一個公道。”

龐山民說罷,張魯思考好久,口中喃喃道:“我治下百姓,多良善之人,如此行事,可使百姓不再貪婪,各得所需……”

想到此處,徐庶對張飛道:“當從孟起之言,先退兵長安,再遣鐵騎,於天水諸郡設防,若我火線有失,便要無家可歸!”

“於荊襄為官,予其高官厚祿,卻不成外放。”龐山民說罷,心中對張魯遭受,亦感慨不已,張魯這‘五鬥米教’乃政教合一,漢中看似安穩,但是其教義與政治相互影響,混亂不堪,又與龐山民理念,非常反麵,龐山民雖不惡感張魯創教一事,但是讓治下百姓,餬口瘠薄,非龐山民所願,張魯雖要求不高,隻求龐山民保全其教派,且諸葛亮亦多有勸諫,可龐山民畢竟難遂張魯之意。

劉璋聞言,一臉慚愧,躬身泣道:“先前之事,皆璋之罪惡,若公祺欲報家仇,一言可決璋之性命!”

“既然性本善,那公祺何必還要束縛百姓,各取所需?”龐山民見張魯抵賴,不由笑道:“且不說民氣善惡,你漢中百姓,隻得充饑之糧,比之我荊襄平凡人家的餬口,都大有不如,公祺乃治百姓之人,你是想要百姓多得一些,還是少得一些?”

“賈文和乃心智狠辣之輩,若其隻欲死守,便是徐某也一籌莫展,江東周郎冒然行事,便是經驗,現在我等已得知這潼關周遭,陣勢如何,此番前來,並非毫無收成。”

“張某為師君,可代百姓與諸侯購糧!活人無數,便是功德!”張魯慷慨激昂道:“於民治一事,張某並忘我心,六合可鑒!”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