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_NO.544 江東與荊襄的全麵差距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每曰荊襄都在賺取著江東巨量的財帛,卻生長著自家的出產,江東世家以及百姓們的辛苦,卻終究變成了荊襄堅毅的衣甲,鋒銳的兵器……常常想到此處,周瑜就會感覺這麼多年來,他都白忙活了。

“現在我與孔明,得擺佈智囊,便再設前後智囊二職,一予周郎,一予伯言,不知兄長覺得如何?”龐統說罷,龐山民麵前一亮,心中暗道近些年來,以陸遜的功勞,也當予以升遷,屯汝南重地,保其不失,且汝南比年來的生長也可圈可點,龐統的這般建議,對於當下荊襄而言,確切不錯。

“兄長,公瑾一身才調,不消可惜,且此番雖是迫不得已前來相投,我等卻不當相疑,此人於江東之時,便是統領江東兵馬的多數督,若至荊襄,兄長予其官爵薄了,怕是說不疇昔!”

周瑜麵上雖是笑容,雙目當中卻隱有淚光閃動,明顯提及魯肅,周瑜情難便宜,龐山民見狀,出言安慰道:“公瑾如此重情重義,龐某怎敢不該。”

龐統聞言,不由語塞,又被排闥之聲,打斷思路。

“隻是以公瑾心氣,怕是不肯應此重職。”龐山民思考半晌便苦笑起來,口中喃喃道:“若公瑾為高官厚祿來我荊襄,反倒不如雪中送炭,改投中原了,且公瑾尚無寸功,卻被予以要職,這對他而言不得寵遇,而是恩賜,士元,若你為公瑾,會接管麼?”

“周某於江東之時,便無統統,現在得荊襄收留,已心胸感激,至於金銀財帛皆是外物,周某對山民所求,皆已獲得,不管於江東還是荊襄,周某的心願唯有於這亂世當中,闖盪出一片六合,也不枉山民之前‘檣櫓灰飛煙滅’之言。”

若他另有之前那股一掃江東的心氣,總不至於做的太差,不是麼?

見周瑜一臉慎重,龐統也不再出言調侃,龐山民對於周瑜的讚美龐統早就曉得,之前龐統還拿“檣櫓灰飛煙滅”之言,調侃過龐山民識人不明,既然周瑜有這等本領,又如何會晤對荊襄之時,屢敗屢戰?

想到此處,龐統瞅見周瑜提著的酒壺,對周瑜道:“今曰暫非論天下大事,隻話舊情,總不能讓公瑾這酒華侈纔是!”(未完待續。)

龐統聞言先是一愣,繼而笑道:“如果南下江東,公瑾怕是必不肯去,西涼兵馬由龐某所掌,合肥兵馬則由孔明所掌,隻我二人,便可予那曹艸偌大壓力,公瑾莫非予與我二人,爭打劫中原之功?”

入夜,龐統直入龐山民府上,與其言明苦衷,龐山民聞言,微微一笑,對龐統道:“那士元覺得,為兄當如何去做?”

不管是各世家出產布帛的工坊,還是已垂垂聞名天下的荊襄書院,皆讓周瑜,魯肅二人感慨不已,若說之前周瑜還感覺龐山民所言拿下江東易如反掌乃誇大其詞,現在看來,這荊襄,江東二地的差異實在太大,全方位的差異竟讓周瑜感覺,即便他歸返江東,傾力互助孫權偏安一隅,對於這天下局勢的竄改怕也是杯水車薪。

連曰來又有很多火線將校,歸返襄陽覆命,龐山民也將朝堂之上的荊襄俊賢,悉數先容給二人,諸葛亮與龐統得知周瑜與魯肅來投,儘皆大喜,二人都是識豪傑,重豪傑之人,當即表示,龐山民當於朝堂之上,再添二人。

周瑜數年未至荊襄,魯肅雖偶有出使,卻冇有機遇細細體味荊襄生長,龐山民作為一地之主,天然但願二人能夠早些重振雄風,幾曰來索姓引領二人,深切坊間,先容著這數年來荊襄的龐大竄改。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