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_五章 韃靼奇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先頭騎射軍隊兩下分開,讓出門路,箭勢仍然不斷。

馬往前衝拉起箏索,韃子兵藉助強大風力騰身而起,頓時數百人化做鶴羽雄鷹,紮向城頭!

係列行動一氣嗬成,從馬隊拐彎到箭雨覆城不過是眨眼間的事。

他們背上的大弓約有六尺來長,弓體內裹岑木,外纏牛筋,絞擰而成,看上去相稱細弱,握把處有一個外向的環形套口。

看頭旗的位置,仇敵已經在繞第二圈。

嚴總兵瞧得清楚:敵兵拴在腰間的箏索長度比城牆度略高,此舉不過是借風力而起,高度一到便堵截繩索,墜落城頭,戰馬起的感化倒更像是拋石機。當時一聲令下,全軍齊動,箭樓上弓手對準空中施射,女牆側火器營冒出頭來,銃聲連響,硝煙滿盈,火藥味嗆人,頓時鐵砂鐵彈交叉成網,罩住一片天。

眾軍一見連這群年青尼姑都如此奮勇,本身莫非還不如個孃兒們兒?個個火氣暴漲,嗷嗷怪叫,一掃被箭雨壓抑時的頹靡之氣,挺槍掄刀,一擁而上!

眨眼間護城河水已被鮮血染紅,城上明軍見者心驚,曉得韃子以遊牧為生,對馬匹極其器重,常日朋友訪問到家,都要先問牲口是否安好,然後才問家人安康,今次突襲為了爭奪時候,竟然用此體例,顯已抱定破釜沉舟的決計。

虎牙旗角扯向東南,騰空抽得啪啪脆響。

最前麵一支馬隊約有七千餘人,領隊騎手身裹紅綢背插藍旗,餘人皆著黑亮的重鎧,腰掛彎刀,斜挎長箭袋,身後背一張大弓,胯上馬亦披著玄色護甲,戴有麵罩,僅暴露兩隻眼睛。

嚴總兵心中算計:從城西北角到西南角約一千五百步的間隔,騎射軍隊奔馳較快,單人一個來回起碼能射出二十支強箭,七千人的步隊,隻在城外走上一個循環,射入城中的箭便有十四萬以上!

敵軍身在空中無處可避,非死即傷,很多人身中數箭耷拉著腦袋,手足垂低,被風吹得遠遠飄走,餘人彎弓居高臨下對射,空中明軍亦有傷亡,更有一部分已經在火銃手裝彈間隙穿透箭網落上城頭,與守軍當場展開搏鬥,韃子兵豁了死命,彎刀到處血雨狂飛,勇不成擋,守軍大駭,紛繁後退。但這些仇敵為給順雲梯而上的空中軍隊爭奪時候,隻在城垛四周拚殺,顯得極有法度,轉眼背後已稀有十人攀上城頭!

敵軍馬隊前部馳至與城角相對處折返而回,途中續射不輟,隊頭追銜隊尾,鏈條般構成一個循環,他們已將弓的角度調高,強箭射在空中,以高拋物線落下,避開橫向的盾防備,直奔明軍頭頂。

遠處一股黑潮在塵煙中若隱若現,緩緩前移,速率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敵騎射軍隊在高速行進頂用腳尖虛瞄,竟能射得如此精確,可見常日練習有素。嚴總兵登上箭樓旁觀情勢,心知他們這是要逼開城邊的兵卒以製止遭到反擊,在如此麋集的箭勢之下與其硬抗並非良策,命令眾軍謹慎躲避不成露頭,同時命箭樓兩層射口翻開,居高臨下與其對射。

城內奸軍仍走馬燈似地施射,遠處昏黃的沙霧間又有兩隊馬隊閃現,黑壓壓徹地連天覆滿了郊野,大略估計一下每隊騎手都在一萬五千以上,兩隊各有領軍大旗一麵,左黑右紅,上書大字,都是八思巴文,中間綴著略小的漢字,左隊旗上寫的是博,右麵那隊寫的是蘇,雖是順風而來,旗角竟能順風向後飄蕩,速率之快,難以想像。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