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_第十一章 初進縣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繞過戒石亭,便是縣衙大堂了,一縣權力的意味地點。大堂西為架閣庫,東為幕廳,不過與方應物此時乾係不大。

而賀齊又是三國期間人物,一千五百年前淳安建縣的鼻祖。遵循國人風俗,身後也被封了神,淳安人稱為賀齊老祖,修廟四時供奉。

有衙役站在月台上大喝:“大老爺有令,花溪村一人上前!譚公道上前!”

徐門子再不推委,扭頭向大堂奔去,此時縣尊正坐在大堂理事。未幾時,徐門子又回到儀門,傳話道:“大老爺發話,傳你們上堂!”

此中最老的這位正統四年進士胡拱辰也是梓桐村夫氏,與方應物也算是真正的同親。傳聞現在在南京快當尚書了,連他故鄉村莊慈溪都籌算改名為胡溪。

那徐姓門子聽到耳熟聲音,抬眼細看,認出是譚公道,驚奇的從條凳上蹦了起來,驚聲道:“譚老哥何故如此狼狽!”

公案後的汪知縣年紀不到四十,留著三縷長鬚,端倪之間倒也疏朗,國字方臉,很標準的官相。看到方應物抬開端,拍案喝道:“堂下何人,報上出身姓名來!”

驀地聽到耳邊有衙役大喝:“堂下那人抬開端來,不得用心欺瞞!”

縣衙大門是不設防的,方應物一馬搶先舉頭踏入,跟隨而來的族人們躊躇了一下,也謹慎翼翼的跟著出來。

方應物上輩子在現場研討過很多牌坊古蹟,對牌坊形製並不陌生。但此時呈現在麵前的不是古蹟,而是實實在在的活人意味,每一座牌坊背後都有一個燦爛門楣的本地名流,聳峙在這裡供人瞻仰。

這時譚公道也顧不得了,伸著脖子對門子叫道:“徐老弟!是我!煩請你速速報大老爺去!”

以是他纔會給方應物站起來發言的權力,歸正又不喪失甚麼,說出去是禮賢下士,也不失本身縣尊體統。而譚公道此時隻能在方應物中間伸著脖子昂首挺胸,一向跪到審案結束。

冇數錯,僅僅西門外就有五座牌坊,此中有四座是進士牌坊,高高的聳峙在縣城西門外門路中心,接管來往行人頂禮膜拜。

這儀門門房裡擱著條凳,有個小廝模樣的少年翹著二郎腿,坐在條凳上,嘴巴一開一合磕著瓜子兒。從滿地的瓜子殼看,他已經在這裡坐了很舊了。

那門子眼皮兒也不抬,敏捷的吐出兩片瓜子殼,隨即又緩慢地丟進一粒到嘴裡,隻是對方應物不睬不睬。

進了儀門,卻見甬道正中建著戒石亭,內裡石頭上鮮明刻著“戒石”兩個大字。

淳安縣城位於龍山南麓一個小盆地裡,北麵是山,南麵是被本地人稱作青溪的新安江,共有六座城門。但淳安縣縣城並冇有城牆,所謂的城門也就是搭在出入口的木柵欄罷了。

汪知縣聽到這個自我先容,便在內心自但是然的將方應物與普通黔黎黎庶辨彆隔了,劃到了潛伏士子行列,享用和半吊子讀書人一樣的報酬。

穿越到當代,就這點最不好,方應物仍覺麵子上過不去,儘管低垂著頭,效仿鴕鳥自欺欺人。

同業族人中,有個腦筋矯捷的,看到方應物打量路過的牌坊,非常湊趣的阿諛道:“秋哥兒這般聰明人物,將來必定也能金榜落款,這裡牌坊又要多一個。”

他上前拱拱手道:“小官人請了,鄙人花溪村民,押了幾個到村中欺詐訛詐的暴徒來報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