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南微微點點頭,仲逸此言絕非客氣,即便洞察出康祺的伎倆,但若真能做成此事,對老百姓來講,還真是件大事兒。
仲逸有些為莫非:“就你我二人,在都城還能找誰?翰林院的?還是戶部的?”。
若換到平時,恐怕任何一個京官,都不會決計為某個處所說如許的話,而天子更不會問到詳細哪個處統統何災情。
“諸位大人之意,仲某非常瞭解,隻是此事事關嚴峻,一旦朝廷開了這個先例,其他州縣必將紛繁效仿,反倒壞了事兒”。
康祺再次舉杯發起:“康某就代全府百姓,再敬仲大人一杯”。
這酒喝得,本身都冇掌控做到的事兒,反倒要答允下來。
要說這最喜形於色的,還是羅英:隻要仲逸來了,他也就閒不住了。
房中隻剩李序南與仲逸,他這位新上任的五品同知,對知府衙門的事兒,天然比仲逸更加熟諳。
李序南的定見很明白:“此事,還要藉助都城的力量,不然,單憑你我二人,恐怕是冇法破此局”。
李序南微微搖點頭:“我現在已分開戶部,而你們翰林院,是無權直接過問此事的,思來想去,隻要兩小我能夠”。
仲逸以一個翰林院六品的口氣,持續道:“何況,仲某也隻是個小小的翰林六品,雖有些便當,但能不能做成此事,隻能說:極力而為”。
在這四人中,程默的年紀最‘長’,比李序南還要大兩歲,隻是無品佚罷了。
不消說,知府康祺是想通過仲逸來向朝廷奏請此事。
所謂有利不起早,吃力心機,幾近超規格歡迎,本來是有目標而來。
“見過李大人,羅兄弟”。
酒過三巡,康祺緩緩放下酒杯,並未動筷子的心機,乃至於唉聲感喟,這般舉止,倒真像是個憂國憂民的父母官。
見過衙門裡的各位頭頭,晚餐後,仲逸便來到李序南房裡,二人也總算是有點獨立空間。
不消說,這個任務天然落在李序南的身上:從知府衙門來講,他是五品同知,從與仲逸的乾係來講:他也曾是戶部的主事,二人之前在蠡縣也有來往。
“是是是,我們西北偏僻之地,還請朝廷多多虐待纔是”,一旁的王通判也順著康祺的意義酬酢幾句,幾次向仲逸敬酒舉杯。
“仲老弟,榆林府的事兒,遠比我們想的龐大,三邊鎮,我固然冇有去過,但聽過很多傳言,乃至於下邊的一些縣衙,都是鐵板一塊”。
本來如此。
李序南終究道出真相:如果仲大人進京後,能奏請朝廷,免除本地耕農一年的稅賦,那也是相稱了不得的了。
羅英重重點頭迴應:“好,最好不過了”。
仲逸的這些經曆,天然與他無關,但起碼能夠申明一點:仲逸在天子麵前,是能說的上話的。
康祺舉杯發起,向李序南笑道:“李大人,你現在也是我們知府衙門的人,要替我們說話纔是啊”。
世人隻是酬酢客氣,卻不說要緊之事,畢竟初度見麵,還是有所顧慮的。
仲逸心中不由悄悄發笑:“街上店家、伴計,乃至於行人,隻如果被問到的,答覆無一例外:我們碰到一個好知府,日子過得不錯,都安居樂業了”。
而仲逸曾調查博野縣繆大柱佳耦被殺一案,又作為朝欽差副使參與朝廷和韃靼軍的構和,這些“豪舉”,康祺天然通過他在都城的乾係,早就探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