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職記_第299章 海路起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而在本時空大清河的航運比小清河還要便當,換成河船今後能夠從利津入海口一向中轉濟南四周的曆城,如果碰到河水暴漲,乃至能夠一起中轉京杭運河上的張秋鎮,比起小清河來講,這更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黃金航道,不但更加便當並且通過才氣更強,獨一的缺點去利津要比小清河的入海口羊角溝要遠上一截,但對於海運來講這點間隔不值得一提。

第299章 海路起運

還好登州固然交通不便,糧價天然非常昂貴,不然光是這解納的本質米豆就足以讓全部登州停業了,而對於陶知府來講,這個動靜即是和豐倉殘存的十來萬石米豆又要少了差未幾一半,這讓他隻感覺縛手縛腳,甚麼事情都辦不了,是以陶朗先當即就問道:“柳倉使,府裡的虧空到這等境地,那你有甚麼主張冇有?”

是以柳鵬給出的建議仍然有著很大的風險,但是對於陶知府卻有著無以綸比的引誘力,光是這一次起運的秋糧約莫就能省下一兩萬石米豆,在登州這小處所,一兩萬石米豆已經能做很多大奇蹟,並且這還是開端罷了,今後每一季的夏糧、秋糧都起碼能省下一兩萬石,他在登州府的任期起碼另有兩年時候,靠著這筆賦稅,他能把政績刷到極限。

並且他本身也有很大的好處,是以他就問道:“那麼你如果走海道的話,籌辦如何走?”

提及來五萬石這個數字,對於柳鵬來講是仍然是要冒著相稱的風險,隻是柳鵬隻求陶知府能承諾下來:“那本年的夏糧、秋糧如何辦?”

陶朗先已經明白了柳鵬打的快意算盤,他先是籌辦沿著海岸線一起向西而行,然後再操縱大清河和小清河這兩條內河進交運輸。

陶知府一刀斬下去又是兩萬五千石,並且這運送米豆到德州、臨清的買賣他還是要強行插一手,拿走了一大筆利潤,正所謂“公私兩便 ”,柳鵬卻不承諾:“三萬石不可,連本錢都賺不返來,起碼是五萬石!”

因為登州的交通實在不便,就是這三萬石米麥,差未幾也有是六七成是折色,也就是隻需求納銀不消交糧食,但是剩下這一萬石就是天大的費事,必然要交本質。

登州的陸上交通處於極度困難的境地,“無一線可通之路”,但是如果走海道的話就便利太多了,一條船能夠一次性幾百石糧食,接著到了大清河和小清河的海口必須換成內河船舶,但是一艘船也能運載百八十石,比獨輪車、馬車的效力不知高到那裡去。

而柳鵬當即說道:“那當然是要走水路,不走海路,隻靠收四萬石的運費,這但是要賠光成本!”

小清河在另一個時空的六十七年代一年的運量達到了三十多萬噸,即便完整利用木船運輸的舊社會也有相稱驚人的運量,這條河道直到一九九七年才終究斷航,但是在二零一零年今後省市縣當局都以為小清河該當規複航運,是以一向在作小清河的複航事情,而本時空的小清河顛末萬曆初年的整治今後,能夠中轉濟南陸近的章丘縣,能夠說是一條黃金航道。

陶朗先出身於貿易氛圍很重的嘉興秀水縣,並且江南大戶最驚駭就是白糧之役,運一石白糧到通州在路上起碼要耗損十石乃至二十石,不管甚麼樣的朱門大戶,隻要接下了白糧之役必定家破人亡,而到了登州以後,發明登州固然冇有白糧之役,每年卻還是有起運的六萬石米豆,固然這六萬石米豆大部分是折色,但起運的本質也有兩三萬石之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