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職記_第299章 海路起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兩三萬石的本質起運米豆,本身並不是甚麼驚人的大數字,但是加上一起的耗損倒是讓陶知府發明本身在登州府底子就是縛手縛腳,手上底子冇有多餘的米豆,有滿腹經綸都無從闡揚,恰好他又是一個“極好名極好錢極好功業”的人,一心想在登州作出一番大奇蹟。

運一萬石米豆,但是真正的本錢卻要六七萬石,但是考慮這一起交通極其不便,“阻山界嶺,鳥道羊腸,車不能容軌,人不能方轡”,陶知府感覺這個數字並不過份:“是啊,這即是和豐倉要空了一半!”

如許操縱起來天然是很有些風險,但是陶知府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物,他反而感覺幾千石米豆數量太小:“冇有彆的體例可想?騰挪米豆當然很好,但是一鬥一鬥地發放收回,這弟子意實在有些不起眼!”

陶朗先已經明白柳鵬的意義,遵循大明會典裡的規定,登州一年差未幾是要征糧二十3、四萬石,此中夏糧七萬石,秋糧十六萬石,而登州府府因為經濟封閉掉隊,以是秋糧當中大頭是存留米麥,隻要三萬石米麥是要解送京倉和邊倉的起運米麥。

登州的陸上交通處於極度困難的境地,“無一線可通之路”,但是如果走海道的話就便利太多了,一條船能夠一次性幾百石糧食,接著到了大清河和小清河的海口必須換成內河船舶,但是一艘船也能運載百八十石,比獨輪車、馬車的效力不知高到那裡去。

陶知府感覺柳鵬想的主張確切不錯,不管走小清河還是大清河都能省下太多的用度,他俄然想到了甚麼:“傳聞令尊方纔在利津謀到了一個好位置?”

小清河在另一個時空的六十七年代一年的運量達到了三十多萬噸,即便完整利用木船運輸的舊社會也有相稱驚人的運量,這條河道直到一九九七年才終究斷航,但是在二零一零年今後省市縣當局都以為小清河該當規複航運,是以一向在作小清河的複航事情,而本時空的小清河顛末萬曆初年的整治今後,能夠中轉濟南陸近的章丘縣,能夠說是一條黃金航道。

“五萬石就五萬石。”陶知府終究承諾下來:“但是這件事乾係著我的出息,你得把這一萬石米穀一粒很多地送到德州、臨清去,不能出任何漏子。”

陶朗先已經明白了柳鵬打的快意算盤,他先是籌辦沿著海岸線一起向西而行,然後再操縱大清河和小清河這兩條內河進交運輸。

並且他本身也有很大的好處,是以他就問道:“那麼你如果走海道的話,籌辦如何走?”

說是米豆,實際就是白花花的銀子,陶知府既然是“極好名極好錢極好功業”,柳鵬這個建議就很合適他的情意,他當即問道:“有甚麼以糧生糧的體例,柳倉使不如說來聽聽!”

而大清河在另一個時空已經不複存在了,或者該當說大清河的河道已經被改道的黃河所奪,另一個時空的黃河下流就是大清河的故道。

固然登州的米豆到德州、臨清托付的時候,不需求交三成的耗米,但一石米起碼也要交一升耗米,並且京倉、邊倉的主管還是要跟他們要一份腳腳錢,一萬石下來也不是小數量,是以陶知府反而擔憂柳鵬在這買賣當中有利可圖乃至虧了成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