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職記_第299章 海路起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柳鵬天然是有備而來,為了對付明天的場麵他已經籌辦了好久:“知府大人,固然和豐倉虧空極大,並且米豆起運近在麵前,但是體例是人想出來的,隻要我們敢下力量一心為公,天然能夠公私兩便,以糧生糧,不但把倉裡的虧空填上,並且大師都能有幾千石幾萬石米豆落袋為安。”

“這一萬石的起運如果辦得好,那本年的夏糧、秋糧都交給你!”陶知府當即承諾下來:“隻是從登州光臨清、德清,你隻要四萬石的運費如何辦,會不會虧蝕,嗯,這此中該當另有耗米和腳腳錢?”

而大清河在另一個時空已經不複存在了,或者該當說大清河的河道已經被改道的黃河所奪,另一個時空的黃河下流就是大清河的故道。

五萬石米豆等因而少了一兩萬石的本錢,但是陶知府卻感覺這個數字還是太大:“三萬石,如果柳倉使能辦獲得的話,我能夠合股跟你做這筆買賣!”

是以柳鵬給出的建議仍然有著很大的風險,但是對於陶知府卻有著無以綸比的引誘力,光是這一次起運的秋糧約莫就能省下一兩萬石米豆,在登州這小處所,一兩萬石米豆已經能做很多大奇蹟,並且這還是開端罷了,今後每一季的夏糧、秋糧都起碼能省下一兩萬石,他在登州府的任期起碼另有兩年時候,靠著這筆賦稅,他能把政績刷到極限。

本質就是得實打實地把米豆押運到倉,固然朝廷諒解登州的難處,隻需求把糧食送光臨清和德州便能夠回家,但是登州本來就是一個交通極其困難的遠惡軍州,“阻山界嶺,鳥道羊腸,車不能容軌,人不能方轡”,“無一線可通之路”,把一石糧食運到德州、臨清,常常要破鈔六七石糧食的本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