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公(出世日期不詳―公元前660年),春秋期間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是秦德公的次子。秦成公身後其弟嬴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公元前704年,派兵毀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歸天,長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大麓(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寢)。
秦憲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軍與亳戎交兵,亳戎首級亳王敗北逃往西戎,因而秦軍毀滅蕩社。
秦德公
秦宣公
秦憲公(《史記·秦本紀》作秦寧公),嬴姓,趙氏,名已失佚,是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秦文公四十八年(公元前718年),秦靜公歸天,秦文公立孫子秦憲公為擔當人。
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歸天,秦憲公繼位 ,居於西新邑。
公元前704年(秦憲公十二年),秦憲公歸天,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秦武公,擁立秦出子為國君。公元前698年(秦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共同同謀派人暗害秦出子,又擁立秦武公為國君。
王子頹篡位後,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勸秦宣公以勤王的名義出兵,但秦宣公以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強搶臣子的地盤是為不義。二是王子頹本身也是周莊王的庶子,是周王室血脈,這件事本是周王室本身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國當時氣力不濟,即使強力支撐,扶惠王重新即位,獲得天子信賴,予以封賞,以本身國度的氣力,不久也必定會被人趕下台去。與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觀時勢,以靜製動或答應以占得先機。因而不予應允。
秦國第四位國君
秦憲公七年(公元前709年),芮國國君芮伯萬的母親芮薑討厭芮伯萬的愛妾太多,因而將芮伯萬趕出芮國。芮伯萬便到魏城(今山西省芮城縣北)居住。
公元前698年,大庶長三父等通同賊人行刺秦君出子,葬於西山墓區(今寶雞市北陵原),複立秦武公[2] 。秦武公是秦出子的大哥,秦武公討三父等殺秦出子之罪,夷(滅)其(三父)全族。
秦武公(出世日期不詳 - 公元前678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國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人,秦憲公(一作秦寧公)宗子,母為魯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期間秦國第5任國君(前697年 - 前678年)。
秦出子(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嬴姓,名曼,秦憲公(《史記》中稱秦寧公)的季子,五歲即任秦國國君,在位六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秦武私有一子名叫白,秦武公身後未能繼位,受封平陽。
秦人祭奠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開端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今陝西境內的眉縣祭奠六合。秦德公命人占卜遷都雍城是否吉利,成果是後代子孫能夠以此地為依托向東生長,直至飲馬黃河。秦國遷都今後,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這一年,秦國開端肯定有三伏的骨氣,用在城門殺狗的體例來消滅熱毒邪氣。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秦靖公(出世日不詳―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族譜載其名靜。春秋期間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