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第383章 秦國曆代君主1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調集泗上十二諸侯停止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命令加強戍守,並采取商鞅“尊魏為王”的戰略來竄改魏國打擊秦國的企圖。秦孝公於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外洋,還要向北結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就;向西結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就,如許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服天下之誌,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服從商鞅的遊說開端稱王,遵循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調集各小國插手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插手 ,諸侯會盟後又前去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法的行動引發了齊、楚等國的氣憤,諸侯紛繁倒向齊國。

對於秦獻公的卒年,《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稱:“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以為“獻公卒,孝公立”在秦國、魏國少梁之戰的第二年(前361年)。《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則稱:“〔魏惠王〕九年,伐敗韓於澮,與秦戰少梁,虜我將公孫痤,取龐。秦獻公卒,子孝公立。”覺得戰少梁與秦獻公卒,同在魏惠王九年,亦即同在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對此,楊寬以為秦獻公乃殺秦出公而繼立,當未逾年改元,而《秦本紀》既按“逾年改元”之例記事,又按“立年改元”之例記其卒,因此偏差一年,當以《魏世家》為是,即秦獻公卒年當為未逾年改元之二十四年,亦即逾年改元之二十三年(前362年)。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抄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麵補救,各國停戰。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締盟,撤出趙國都城邯鄲。魏國連續與各國和談後,集合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幷包抄固陽。 為爭奪時候在海內停止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和緩了兩國嚴峻的乾係。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穀關。為便於向函穀關以東生長,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遵循魯國、衛國的都城範圍構築冀闕宮廷,營建新都,並於次年將都城從櫟陽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海內停止第二次變法。首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製轅田,答應地盤私有及買賣、推行縣製、加收口賦、同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律,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履行分戶令。

安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開端第二次變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