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繼位。秦出公繼位時年幼,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小主夫人重用寺人,賢臣心中不悅紛繁隱居,百姓愁悶抱怨群情紛繁,逃亡在魏國的秦獻公嬴師隰得知動靜後就想返回秦國。秦獻公及其隨向來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以東的邊塞,守將右主然不讓他們通過。秦獻公被迫前去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由菌改迎立返國。秦小主夫人派軍隊緝捕秦獻公,但軍隊在行進途中產生叛變倒向秦獻公。
汗青上關於對秦獻公的評價。
《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彆名秦出子。公元前387年,秦後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寺人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公元前385年左庶長菌改策動政變,殺秦出子及其母,迎秦靈公嬴肅太子公子師隰返國。自秦厲共公嬴刺(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43年在位)以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擅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對於秦獻公的名字,《呂氏春秋》稱為“連”,東漢高誘注稱:“公子連一名元。”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名師隰”,清朝畢沅覺得“殆據《世本》”。清朝梁玉繩稱:“秦獻公亦諡‘元’,故《史記索隱》作‘元獻公’,《越絕書》稱‘元王’,非彆號元也。”楊寬則以為“連或即師隰之合音”。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穀關。為便於向函穀關以東生長,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遵循魯國、衛國的都城範圍構築冀闕宮廷,營建新都,並於次年將都城從櫟陽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海內停止第二次變法。首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製轅田,答應地盤私有及買賣、推行縣製、加收口賦、同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律,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履行分戶令。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海內停止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對,兩邊產生狠惡的爭辯。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海內公佈《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首要內容有:刺激農業出產、按捺貿易生長、重塑社會代價觀,進步農業的社會認知度、減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海內貴族插手到農業出產中、實施同一的稅租軌製以及其他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