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驁,(薑姓呂氏)名驁,諡號為齊平公。春秋戰國期間齊國第三十任君王。
韓君稱王的次年,就和魏惠王一起,會齊威王於平阿,求其承認。彆的,趙君也到齊邑平陵朝會齊君。
齊宣公三年(戊子,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毀滅智家,平分其地。齊宣公十五年(庚子,公元前441年),田莊子死,其兒子太公田和繼立。齊宣公四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齊出兵伐晉,毀黃城(今山東冠縣以南),圍陽狐(今河北大名縣東北)。
齊國初封於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邊境最後隻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互市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群眾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出世地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公元前374年田午即位為田齊桓公。在位起訖:公元前383年(戊戌年)-公元前375年。生卒年:公元前不詳-公元前375年。出世地: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後十年,齊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我們從這段話中能夠得知,田剡被田午所弑。齊侯剡九年(丙午,公元前375年),在位九年的齊侯剡死被其弟弟田午殺死,田午自主為王,是為田齊桓公。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享年76歲的齊康公死,齊國薑氏為田氏代替,史稱"田氏代齊"。《史記》中並未記錄他的平生,但《竹書編年》中稱:"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
遵循《春秋》的筆法,齊國事侯爵。師尚父,即呂尚(史稱太公望;小說俗稱薑太公、薑子牙),薑姓,其先四嶽,後代有封於呂,為薑姓呂氏。
也就是說,齊威王剛即位時,日事酒色,不睬政事。乃至韓、魏、魯、趙等都城來入侵,呈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麵。但是他能夠謙虛納諫,當即抖擻起來,下定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計。
年號(丙戌,公元前455年)。即便記錄齊平公二十五年(乙酉,公元前456年),在位25年的齊平公死,其兒子呂積擔當王位,為齊宣公。齊宣公期間,以田莊子(田白)為相,這時春秋期間已靠近序幕。
他的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六任王呂杵臼,他的父親是齊國第二十八任王呂陽生,他的哥哥是齊國第二十九任王呂壬。在位起訖: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56年。
又如布衣出身的鄒忌,毛遂自薦,鼓琴論政,獲得威王重用,三月得相印,次年封侯。史載:“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見三月而受相印……居年,封以下邳,號曰成侯”。
公元前384年,田和卒、子田山繼位。田和:桂姓,田氏,名和。田莊子之子。田氏齊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04年,繼田悼子擔負齊國正卿。
其身後,他的兒子田齊擔當王位,為齊威王。他在位37年,以長於納諫用能、勵誌圖強而名著史冊。田齊初立時,見吳越兩國俱稱王,因而不甘居下,也便自稱為“齊王”。
起首從治吏動手,向他的擺佈體味處所管吏的政績環境,擺佈都說阿城(今山東陽穀縣東北)大夫是最好的,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大夫是最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