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2年,惠公後代的欒氏、高氏被鮑氏、田氏結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權勢大大減弱。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鼻祖為田完,因在陳海內被架空,逃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田完傳五世至田桓子田無宇,田氏施惠於民,民氣向歸田氏,田氏因此強大,晏嬰曾公開裡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田氏擅權
公元前314年,燕國產生"子之之亂"。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大敗燕國。公元前301年,齊結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齊結合韓、魏比年攻秦,攻入函穀關,迫秦乞降。
戰國期間
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間計攻打臨淄、謀取鄒忌,敗北後流亡至楚國。直至宣王即位後,才召他返國規複古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大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隻要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天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
齊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汗青上從西殷勤春秋戰國期間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薑齊和田齊兩個期間,邊境位於當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為太公望呂尚(薑子牙)。
作為一種汗青征象,史家無疑是重視到了這一根基領實。司馬遷在回顧齊國汗青時說:"始,君王後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齊)王(田)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占之備。"
到了齊景公時,齊國的邊境進一步擴大。《左傳》中晏子提到齊國的邊境是“聊、攝以東,姑、尤以西”,也就是東到今山東聊都會西北,茌平西;西到今山東半島中部的大姑河,小姑河。大至上擴至今山東冠縣、臨清市以東,大沽河以西。至此,膠萊河以東包含今全部膠東半島在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便全數歸入了齊國的版圖。[27] [28]
在百餘年以後的司馬遷期間,齊國遺民尚能清楚地記得當時的疲軟,足見當時百姓孱羸烙印之深。這一究竟的評價意義在於,齊人從對究竟的回顧中,已經將亡國的實在啟事指向了齊國本身。"
公元前485年,田成子田恒調撥大夫鮑息弑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簡公。公元前481年,田恒策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以後,田恒獨攬齊國大權,儘誅鮑、晏諸族。
獻公兩傳至其孫厲公,厲公昏憒殘暴,百姓悔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呂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數正法,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宮廷內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