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城破,夙來勇武的齊國公眾卻不敢與敵軍搏殺,說瞭然甚麼?起碼,能夠申明兩個題目:其一,齊國公眾早已經對這個國度絕望了,無動於衷了;其二,齊人耐久安樂,鬥誌彌散,雄武民氣已經消逝殆儘了。
作為一種汗青征象,史家無疑是重視到了這一根基領實。司馬遷在回顧齊國汗青時說:"始,君王後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齊)王(田)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占之備。"
公元前353年,齊國大敗魏國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暮年,國相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
對於齊國國號的由來普通學者以為也是因循商朝已有的稱呼。在南宋《路史·國名記一》中就提到商朝已有齊國,周武王立國後將呂尚封在齊地,國號仍為齊。在甲骨文卜辭中也提到“齊師”,對於甲骨文中提到的齊,郭沫若以為:“齊當即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滅之,彆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
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同一天下,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自此秦國同一天下,並建立秦朝。汗青記錄:田齊國"君主的先公,為陳國君主。陳厲公(媯躍)之子媯完,後稱田完,也作陳完,諡號"敬仲",史稱"田敬仲"。
公元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主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薑姓齊國為田氏代替,田和正式稱侯,仍相沿齊國名號、世稱"田齊"以顯現彆於薑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到了齊景公時,齊國的邊境進一步擴大。《左傳》中晏子提到齊國的邊境是“聊、攝以東,姑、尤以西”,也就是東到今山東聊都會西北,茌平西;西到今山東半島中部的大姑河,小姑河。大至上擴至今山東冠縣、臨清市以東,大沽河以西。至此,膠萊河以東包含今全部膠東半島在內的絕大部分地區,便全數歸入了齊國的版圖。[27] [28]
公元前489年,景公病重,遺命國夏、高張扶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擯除群公子,遷他們至東萊。不久,田乞策動宮廷政變,滅高、國兩家,高張被殺、國夏奔莒、晏圉奔魯。田乞弑殺安孺子,與鮑牧及諸大夫另立春秋較長的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悼公。
周康王期間,周康王彆離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汲、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公元前532年,惠公後代的欒氏、高氏被鮑氏、田氏結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權勢大大減弱。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鼻祖為田完,因在陳海內被架空,逃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田完傳五世至田桓子田無宇,田氏施惠於民,民氣向歸田氏,田氏因此強大,晏嬰曾公開裡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