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肅侯,嬴姓趙氏,名語[],是趙成侯趙種之子。趙成侯在位時,將兒子語立為太子。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趙種歸天,公子緤和太子語爭奪君位,趙緤失利,逃奔韓國。[因而太子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奪地平叛趙肅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趙肅侯篡奪晉君的封地端氏縣(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將晉君搬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區南)。[]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趙肅侯和魏惠王在陰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會晤。
中原博弈
趙肅侯(出世年代日不詳—公元前326年),贏姓,趙氏,名語,戰國期間趙國第五代君主。趙成侯之子。[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卒後,與公子緤爭位,緤敗而奔韓,趙肅侯始立。即位初,奪端氏,徙晉君至屯留。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赴陰晉會魏惠王。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朝見周天子。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攻打齊國,取唐城。後又攻魏之首垣。
但他傳位的行動,卻激發宗子趙章一黨與趙何一派的衝突。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沙丘之亂髮作,趙雍於動亂中被圍困長達三個多月,終究餓死行宮[]。身後追諡“武靈”。趙雍深謀遠慮,推行胡服騎射,在中原諸國中初創作為獨立兵種的馬隊軍隊,鞭策了作戰體例的竄改。其剋意進取的改革精力影響深遠[]。
人物平生
]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帶領太子嗣、韓宣惠王帶領太子倉到趙國的“朝信宮(今河北邢台信都)”,以慶祝趙雍即位。同年,趙雍任用陰文君趙豹為相邦。[]趙雍即位之初,因幼年而不能措置朝政,由博聞之師三人和擺佈司過三人幫手。到他能親身上朝聽政時,起首向肅侯期間的重臣肥義就教,增加他的俸祿。對於趙國海內大哥壽高的人,則每月致送禮品。[]
為政行動趙敬侯即位之初,以其遠見高見,力主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為實現趙國北進的計謀打下根本。以後,趙敬侯通過對衛國、魏國的一係列戰役主動向外擴大,進一步穩固都城邯鄲的職位。
梁啟超稱其為自黃帝今後的“中國第一雄主”人物平生秉承父位趙雍是趙肅侯趙語之子。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肅侯歸天,趙雍擔當父位。魏、楚、秦、燕、齊等五個諸侯國各派銳師萬人來插手會葬。[
為政行動
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趙國將領趙疵與秦軍交兵,趙疵敗北,秦軍占據趙國藺地和離石。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抄魏國的襄陵。同年,趙肅侯歸天,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趙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國進獻給趙國修建良材榮椽,因此用它來修建檀台。[]邯鄲遭圍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包抄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攻占邯鄲,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與孫臏率軍援救邯鄲,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償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