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肅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趙肅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國。[]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趙肅侯命令修建壽陵。[]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魏國,包抄魏國的黃城(今河南省內黃縣西),但冇有霸占下來。同年,趙肅侯命令構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國結合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命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1因病歸天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抄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製作壽陵,帝王墓稱陵自此始。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因對魏、齊兩國結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久攻不下,被迫撤兵。為防備魏、齊兩國的抨擊,趙肅侯在漳水和滏水之間構築長城。[]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魏結合攻打趙國,趙肅侯命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
]趙雍親政後,因趙國於中原諸侯爭霸戰役中長年倒黴,且趙國疆界常受鄰近諸侯國威脅,及遊牧民族擾亂,遂昂揚圖強,倡導胡服騎射,並在趙國北部與遊牧民族交界地區練習馬隊,竄改了戰國期間的作戰體例,是以有觀點以為他是中國馬隊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