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國滅亡蜀漢以後,東吳軍隊進逼永安,魏國變更駐守荊州、豫州等地的軍隊成犄角之勢相互策應。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四月,東吳特遣使臣紀陟、弘璆來魏國乞降。[2]
曹奐,即陳留王,字景明,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奉魏明帝曹叡之祀。[2] [6] 魏嘉閏年間(公元249年-公元254年),曹奐被封為北平亭侯,並曆任給事中、奉車都尉、中壘將軍等職,後被加封為散騎常侍。曹奐在司馬昭把握實權的期間,被迎至東武陽,遷為中撫軍,進封為新昌鄉侯。[5]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奐被封為安次縣常道鄉公。崇高鄉公曹髦身後,公卿們商討迎立曹奐為帝。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仲春二十一日,從益州劃出一部分設立梁州。十仲春二十二日,特赦益州士民,五年內免除他們一半的租賦。[2]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撤消各地的屯田行政機構,奪職屯田官改任呼應的職務。原任典農都改成太守,諸典農都尉皆為縣令、縣長。又在蜀地勸募移民遷往本地,由官府供應兩年的餬口用糧,並在二十年內不征賦稅。
曹髦的詩作,傳世者獨一殘詩兩首。
政治
陳留王恭己南麵,宰輔統政,仰遵前式,揖讓而禪,遂饗封大國,作賓於晉,比之山陽,班寵有加焉。[]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價)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當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中國東漢末年的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定者。太尉曹嵩之子。[]
交際
怪傑預言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七月,樂浪郡的外族三韓、濊貊等部落首級各率其部下來朝進貢,表示歸附。[]
鹹熙元年(公元264年)仲春月朔日,特赦益州境內的“土著”。同年蒲月,相國、晉王司馬昭奏請規複五等爵位製。[
嶄露頭角
宋人嚴羽等以為曹髦是九言詩的初創人,但曹髦所作九言詩均不傳。[] [] 另據《漢晉春秋》,曹髦曾作《潛龍詩》一首。
曹奐在任期間,推行了君臣罷屯田均政役,給用時七十年的屯田軌製畫上了句號,是在新情勢下調劑統治政策的行動,對和緩當時的社會衝突,促進經濟生長均起到了必然的感化。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四月,遼東郡官員上報朝廷說,肅慎國派使節不辭艱苦前來進貢,獻上他們國度製造的弓三十張,每張長三尺五寸;楛木製的箭矢長一尺八寸,另有石弩三百枚,牛皮加鐵製成的盔甲二十套,貂皮四百張。
伐滅蜀漢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七月,樂浪郡的外族三韓、濊貊等部落首級各率其部下來朝進貢,表示歸附。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十月,蜀漢將領薑維帶兵進犯魏國的洮陽郡。鎮西將軍鄧艾率部迎擊,在侯和擊敗蜀軍。薑維退回漢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