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時稱雒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管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厲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擺佈,“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漢靈帝寵幸的寺人蹇碩的叔父犯禁夜行,曹操毫不包涵,將蹇碩的叔父用五色棒正法。因而,“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是以獲咎了一些當朝權貴,他們難以誹謗曹操,隻得以保舉為名,將其明升暗降,外調為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令。[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七月,樂浪郡的外族三韓、濊貊等部落首級各率其部下來朝進貢,表示歸附。
出嗣降輩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當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中國東漢末年的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定者。太尉曹嵩之子。[]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蒲月,曹奐詔令諸軍大肆打擊蜀漢,派征西將軍鄧艾帶領三萬人從狄道奔赴遝中、甘鬆地區,以管束薑維軍隊;派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三萬多人從祁山奔赴武都、高樓(《資治通鑒》作武街、橋頭),斷絕薑維的退路,與鄧艾構成兩麵夾攻之勢。又派鎮西將軍鐘會統兵十萬餘人彆離從斜穀、駱穀、子午穀奔赴漢中,向蜀漢展開打擊。自鄧艾、鐘會率師伐蜀,魏軍幾近所向披靡。同年十一月,蜀漢後主劉禪到鄧艾軍中請降,蜀漢滅亡。
防備東吳
交際
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十月,曹奐被迫封司馬昭為晉王。[]
奐知鼎命已移,垂拱仰成,永終天祿,甘於亡滅,孝獻之流爾。[] (元朝學者郝經評價)
曹奐在任期間,推行了君臣罷屯田均政役,給用時七十年的屯田軌製畫上了句號,是在新情勢下調劑統治政策的行動,對和緩當時的社會衝突,促進經濟生長均起到了必然的感化。
殘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