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期間的中心軍,分為中軍和外軍。魏的中軍略即是漢朝的南北軍,擔當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以是《曆代兵製》以為“魏製略如東漢,南北軍仍舊”,仍然把魏的中軍稱為南北軍。不過因為漢末三國戰事頻繁,中軍常常四出撻伐,與漢朝北軍比擬,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很多。
文官軌製
法律軌製
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無益用天子旗號,行曹魏正朔,郊祀六合禮樂軌製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13] 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公元266年—公元479年)曆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鬥,曹操大敗袁紹,以後用七年時候安定河北,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同一北方。
魏明帝時,采代替理司徒董昭的建議,立郎吏課試法:“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罷退之。”魏明帝又詔令散騎常侍劉劭作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交百官議,議舊不決,未能實施。
曹操出世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寺人曹騰,曆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在關東聯軍崩潰後,曹操開端四周交戰,先大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占有兗州,複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權勢漸強。
郡製方麵:曹魏河南郡治洛陽,為京師地點,稱司州。曹魏又設王國,置相,與郡劃一;縣製方麵:曹魏有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之封。
崛起亂世
在軍事上,曹丕於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調派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權勢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複通西域,規複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節製權。[5] 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封為吳王,吳國成為曹魏的藩屬,但是不久複叛。彆的,曹魏多次擊敗鮮卑,穩固了北疆。但是,曹丕曾三次大肆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
大權旁落
魏宗室冊封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稱國)、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十等,皇後以下的嬪妃,分貴嬪、夫人、淑妃、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夫君等爵號;又置列侯、關內侯、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共六等爵以賞軍功,關內侯以下皆不食租,謂之虛封。文武官吏的級彆分為九品,俸祿發給粟米,以石計算。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歸天,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幫部下,開端了他十二年的在朝生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立東行的漢獻帝於許昌後,開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劉備等諸侯以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諸侯;前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權勢生長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放肆,專擅朝政,打壓異己,乃至連郭太後也被他囚禁;[9] [10] 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冬眠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情裡,將曹爽個人一舉擊垮,司馬家屬開端權傾朝野。這段時候內,曹魏固然朝政動亂,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起凱歌,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併入曹魏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