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後,孫吳邊境穩定下來。顛末孫權的苦心運營,孫吳邊境“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此期間的政區建置首要從郡縣深險之地及北界西界敵對權勢的經略動手。
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實施善政,一時被譽為“令主”。但不久,他的殘暴一麵就開端閃現。孫皓對臣民殘暴無道 ,本身則驕奢淫逸 ,民怨沸騰。幸陸抗、陸凱等重臣的儘力支撐才讓孫吳苟延殘喘。彆的,孫吳不竭向晉策動戰役,孫皓親率雄師屯駐東關,令吳軍攻打晉江夏、襄陽、合肥、交趾等地。
吳國(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盤據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因為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赤壁之戰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劉備稱帝,發兵伐吳,孫權因漢軍來犯,擔憂魏國乘機打擊,便主意向魏朝稱臣,並任陸遜為多數督,率領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火線,抵抗漢軍,迎擊劉備。 陸遜死守不戰,粉碎了劉備倚恃上風速戰持久的計謀企圖。不久後陸遜俄然反攻,於夷陵策動火攻,大破漢軍,斬殺蜀將張南、馮習、程畿等;蜀侍中馬良誘使五陵地區的蠻族人反叛,亦被步騭安定,馬良死於亂軍。 劉備大敗,倉促而逃。
荊州之爭
公元264年(元興元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滅亡,交趾又叛吳降魏,魏滅蜀之戰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孫吳完整處於魏的包抄當中 。孫吳內部情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當時握有實權的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保舉孫和的宗子孫皓即位。
孫皓期間,三國鼎立局麵崩潰,處於吳晉南北氣力極不均衡的對峙局麵,在外有西晉王朝權勢幾次參與,及內部兵變權勢與敵對政權遙相照應的景象下,此期間的政區建置表現為統縣政區的劃小,此中廣、交二州在軍事行動中,孫吳投入大量的軍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區開辟,辟置了大量新縣及打算新郡。
孫吳滅亡後三十多年間,在部分地區另稀有次複國活動。 比方,公元310年(晉永嘉四年)吳興豪族錢璯趁西晉即將滅亡的機遇,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挾製孫皓之子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而後又將其殛斃。這一動亂後被周玘所安定。 公元318年(晉太興元年)十一月,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起兵反對東晉,被殺。
黃武五年(226年),吳國割交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立廣州,呂岱為刺史;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為交州,戴良為刺史 。值亂不得入,呂岱擊平之,複還並交部。
“吳”作為地理觀點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流南岸一帶地區的一個總稱,封建期間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稱呼。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孫權病逝, 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是年,發作了東興之戰,魏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帶領諸葛誕、胡遵等領兵7萬,直逼東興。孫吳以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打擊的魏軍,魏軍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