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黃初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後孫權大要上憑藉曹魏,受封“吳王”。[1]
孫吳是三國當頂用時最久的國度,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名義上憑藉於曹魏,實際已離開曹魏節製。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孫吳正式建國。
孫吳在原江東六郡的根本上,出兵深切各郡險地征討山越,還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戰後連續獲得長沙、江夏、桂陽等地及士燮所據的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得荊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根基占有荊州,奠定了孫吳邊境的表麵。
孫亮、孫休在位期間,三國鼎立格式相對穩定,境內也較為安寧,處於安穩生長期間,此期間的政區建置首要示地區經濟生長的需求而作部分調劑。
公元220年(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荊州牧,封南昌侯。 隨後孫權以鄂為都城,改名武昌,設立武昌郡。 曹丕代替漢室稱帝後,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並立孫登為王太子。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孫權的宗子孫登滅亡。次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他非常寵嬖孫霸,激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季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名臣陸遜亦因捲入這一事件而遭到孫權責辱,憤懣而死。孫吳開端走向式微。
孫吳擁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國土麵積在三國中僅次於曹魏。開初定都於吳郡(今江蘇姑蘇),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南京)。孫吳大力生長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辟做出了嚴峻進獻。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命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肆伐吳。司馬伷等六將彆離打擊建業的核心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遊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帶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逆流東下。 孫吳方麵高低離心,疏於防備,無同一對策,乃至節節失利。 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地快速崩潰。
孫權
穩固基業
夷陵之戰後吳與漢再次聯盟,魏成了吳的首要仇敵,吳蜀多年以來對荊州的爭奪以漢的退出而結束。三國局勢呈現穩定的對峙。
永安七年(264年),孫吳為便於管理,從交州劃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個郡,另設“廣州”。交廣二州的行政區劃設置為厥後曆代所相沿。
建國稱帝
孫吳滅亡後三十多年間,在部分地區另稀有次複國活動。 比方,公元310年(晉永嘉四年)吳興豪族錢璯趁西晉即將滅亡的機遇,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挾製孫皓之子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而後又將其殛斃。這一動亂後被周玘所安定。 公元318年(晉太興元年)十一月,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起兵反對東晉,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