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第594章 吳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起兵度太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

太元元年(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天子,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終究,長沙、江夏、桂陽歸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與劉備媾和後,孫權再次征討合肥。剛到合肥城外,便遭受了張遼的突襲,虎將陳武奮戰至死,孫權棄旗登山,方得以出險;在撤兵時,孫權又再次遭受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搏命庇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出險。

孫權為人道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好蓄養賢才,是以漸與父兄齊名。在展開軍事、交際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重視生長出產、富國強兵。他代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端推行屯田。孫權也重視興建水利,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感化。[2]

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長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天子,廟號太祖。葬於蔣陵。孫權是三國期間統治者中最長命者。

同年,劉備發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判定任命陸遜為多數督,迎擊劉備,於次年的彝陵之戰中大破蜀軍,劉備逃回白帝城。此戰安定了吳國統治下的荊州國土。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以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陸遜以地點少穀為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麵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身種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以張昭為徒弟,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禦諸將。先率軍毀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禁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流,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寧了處所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隨即構築武昌城。

孫權之父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盤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根本。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勝利剿襲劉備的荊州,使其國土麵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施屯田,設置郡縣,並持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生長。在此根本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中轉到夷州。孫權暮年在擔當人題目上措置不當,引致太子孫和與魯天孫霸的黨爭,史稱“二宮之爭”,形成朝局不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