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多次侵犯吳國邊疆。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等剿襲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次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拜候蜀漢。
孫權也重視興建水利,他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製作糧倉。又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彆的,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感化。
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二人此次會晤,穩固了孫劉聯盟。曹操為防備孫權,強迫內遷淮南的公眾,激發江淮十餘萬戶百姓惶恐,使其儘皆渡江歸附孫權。
孫權為人道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好蓄養賢才,是以漸與父兄齊名。在展開軍事、交際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重視生長出產、富國強兵。他代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端推行屯田。孫權也重視興建水利,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感化。[2]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即位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六月,與前來慶祝孫權即位的蜀漢使者陳震商討平分曹魏九州,並製定盟書。玄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並命上大將軍陸遜幫手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件,駐守武昌。
少年統業
篡奪荊州
周瑜及時返回,申明曹操出兵的各種弊端,開戰有望得勝。孫權判定決定,以周瑜、程普為擺佈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鬥。周瑜用黃蓋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軍。戰後,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隻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
首要影響
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期間孫吳的建立者(公元229年-公元252年在位)。[1]
在展開軍事、交際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重視生長出產、富國強兵。他代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端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辦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佃戶隻須種田,免除民役。屯地步區漫衍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範圍可觀,且多用牛耕,耕耘技術也較先進。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以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起兵度太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