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安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雲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本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一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
出世傳說
麹梁明:孫伯符委事仲謀,終開有吳之業。[100]
[] 《江表傳》:策年十餘歲,已交結著名,名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併力討袁術、劉表。
孫策十四歲那年去壽陽拜見袁術。剛到不一會兒。豫州牧劉備就來了,孫策要走。袁術說:“劉豫州來了,這與你有甚麼乾係?”孫策答覆說:“不然,豪傑忌人(孫策固然不知,劉備是否忌本身,但卻自知,本身忌劉備)。”說完就往外走。他從東麵台階剛下去,劉備就從西麵台階上來了,但轉頭瞥見孫策豪傑普通的走路資勢,便停駐下來不再往前走了。[75]
[1]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經心,樂為致死。
滅亡傳聞
範仲熊:劉伯升、孫策雖資質英勇,然器輕無君人之體,以是無成。[103]
何去非:孫策壯武,術略過於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於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鬥,不數歲而囊括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明清
《吳曆》載:孫策受傷後,大夫奉告他,說這傷能夠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狠惡活動,也不能起火。孫策拿過鏡子自照臉孔,對擺佈人說:“臉成了這個模樣,還如何能建功立業呢!”抖擻虎威,推幾吼怒,創口迸裂。當夜死去。[
[] 《江表傳》: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零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聯盟結好;不幸罹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原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募集。”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涇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於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
長於納言
[]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徐州牧陶謙深忌策。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人緣募集得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