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為王
護送他的人都被判罪正法。孫休分拆會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設建平郡。
福運的來臨有必然的本源,災害的來臨也不是一日而成,在其逐步生長時不憂不慮,將來的結果是冇法去悔怨的。假定魯王早早采取奸佞之言,心胸驚懼之慮,那麼他就能享用無窮的福運,哪來滅亡之禍呢,良藥苦口,隻要得病者以它為甜美;忠告順耳,隻要通達事理者才樂意接管。我諸葛恪等人苦苦思慮想為大王消弭尚處抽芽狀況的傷害,擴大您福運吉利的根本,故此不自發地把話說到頂點,但願您能三思。”3
汗青評價
孫奮收到箋書後非常驚駭,因而移居南昌,但他玩耍打獵更加頻繁,官員部下都冇法忍耐他的號令調派。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遭武衛將軍孫峻誅殺,孫奮到下流住在蕪湖,詭計到建業察看局勢竄改。傅相謝慈等人勸諫孫奮,孫奮卻殺死謝慈等人。孫奮是以開罪廢為布衣,放逐到章安縣。4
孫休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承平三年(公元258年),孫綝策動政變,免除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即位後,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同謀,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公佈良製,恩德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華。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景立國粹,設太學博士軌製,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字子烈,本籍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國期間孫吳第三位天子。吳武烈天子孫堅之孫,吳大帝孫權第六子。30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奮的侄子吳末帝孫皓的左夫人王氏歸天。孫皓哀痛思念過分,朝朝對著棺木抽泣,連續數月不出門,因而官方有人傳言孫皓已死,並訛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天子。
9
[7]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 國粹網 [援引日期2014-08-08]
[3]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恪上箋諫曰:“帝王之尊,與天同位,是以家天下,臣父兄,四海以內,皆為臣妾。仇讎有善,不得不舉,親戚有惡,不得不誅,以是承天理物,先國後身,蓋賢人立製,百代不易之道也。昔漢初興,多王後輩至於太強,輒為不軌,上則幾危社稷,下則骨肉相殘,厥後懲戒,覺得大諱。自光武以來,諸王有製,惟得自娛於宮內,不得臨民,乾與政事,其與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則宿世得失之驗也。近袁紹、劉表各有國土,地盤非狹,人眾非弱,以適庶不分,遂滅其宗祀。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大行天子覽古戒今,防芽遏萌,慮於千載。是以寢疾之日,分遣諸王,各早就國,詔策殷勤,科禁嚴峻,其所戒敕,無所不至,誠欲上安宗廟,下全諸王,使百世相承,無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