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興元年(318年)六月二十三日,司馬曦受封為武陵王。1-3
永昌元年(322年)仲春,元帝下詔封司馬昱為琅琊王,以會稽、宣城兩地作為司馬昱的食邑。2
司馬曦冇有學問才氣,愛好習武練兵,是以遭到大司馬桓溫的忌恨15
受封琅琊
鹹和九年(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
因為生母鄭阿春有寵,以是晉元帝特彆鐘愛司馬煥。期初,把他過繼給晉元帝弟弟長樂亭侯司馬渾,厥後被封顯義亭侯。尚書令刁協奏:“昔魏臨淄侯以邢顒為家丞,劉楨為庶子。今侯幼弱,宜選明德。”晉元帝命令:“臨淄萬戶封,曹植少有美才,能同遊田蘇者。今晚生蒙弱,何論於此!間封此兒,不以寵沖弱也。亡弟當應繼嗣,不獲已耳。家丞、庶子,足以攝祠祭罷了,豈宜屈賢才以受無用乎!”
爵位:武陵王
入朝輔政
20
晉元帝記念無已,將葬,以司馬煥既封各國,加以成人之禮,詔立凶門柏曆,備休咎儀服,營起陵寢,功役甚眾。
十一月二十一日,禦史中丞司馬恬在桓溫的指令下進上表章(一說是桓溫本身上表,要求殺掉司馬曦),要求晉簡文帝殺掉司馬曦等人,言詞非常狠惡誠心。但在晉簡文帝的對峙下,桓溫固然再作要求仍不得同意。桓溫因而奏請黜廢司馬曦及其三子,將司馬曦百口遷徙到新安郡。十一月二十二日,桓溫將殷涓等人誅滅全族,廢黜司馬晃放逐衡陽郡。
司馬昱在而後大量援引會稽人士及玄學同好進入中心,來製衡桓溫。這些人對穆帝、廢帝期間對外戰役或內政,都產生諸多影響。
大興元年 (318年),司馬煥疾篤,司馬睿為之撤膳廢食,下詔封為琅邪王,出嗣恭王司馬覲為後,不久歸天,年二歲,諡號為悼(琅琊悼王)。1
永昌元年 (322年),立司馬煥母弟司馬昱為琅邪王,即簡文帝。鹹和二年 (327年),司馬昱徙封會稽王,以司馬嶽(晉康帝)為琅邪王。晉康帝即位,司馬丕(晉哀帝)為琅邪王。晉哀帝即位,晉廢帝為琅邪王。晉廢帝即位,又以司馬昱(簡文帝)攝行琅邪王國祀。簡文帝登阼,國遂無嗣。簡文帝臨崩,封少子司馬道子為琅邪王。太元十七年 (392年),司馬道子為會稽王,更以司馬德文(晉恭帝)為琅邪王。晉恭帝即位,因而琅邪國除。
因而追封司馬曦為新寧郡王,諡號威,並由其子司馬遵繼嗣。23
受詔輔政
鹹康六年(340年),升任撫軍將軍兼領秘書監。5
太和初年(366年),晉廢帝司馬奕賜給司馬曦儀仗隊,外加羽葆和鼓吹,並答應他享用入朝能夠不碎步疾行、朝拜施禮能夠不自報名姓、上殿能夠佩劍著履的報酬。但司馬曦冇有接管,並果斷地推讓。14
房玄齡《晉書》:“曦無學術而有武乾,為桓溫所忌。”
永和七年十仲春(352年1月13日),桓溫多主要求北伐未獲準,因而率軍四五萬人順長江而下,駐紮在武昌。朝廷非常驚駭,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溫,他才返回鎮地。11
司馬煥 (317年~318年),字耀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東晉皇室,晉元帝司馬睿第五子,晉簡文帝司馬昱同母兄,生母鄭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