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昱曆仕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受封琅邪王、會稽王。晉穆帝時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與尚書令何充共同輔政。何充去世後,司馬昱總理朝政,引名流殷浩等參政,對抗威權日重的大司馬桓溫。殷浩北伐兵敗,反為桓溫所廢。廢帝司馬奕即位後,冊封琅琊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溫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即位後,多受桓溫管束,僅能“拱默守道罷了”,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長年五十三歲。諡號簡文天子,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免於誅殺
大興元年 (318年),司馬煥疾篤,司馬睿為之撤膳廢食,下詔封為琅邪王,出嗣恭王司馬覲為後,不久歸天,年二歲,諡號為悼(琅琊悼王)。1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廢黜晉廢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是為晉簡文帝。同月二十一日,桓溫上表誣告司馬曦說:“司馬曦出身於皇族,恩寵顯耀於世,不能遵守國法,修身慎行,卻聚合輕浮小人,埋冇逃亡之徒。彆的,他的兒子司馬綜傲慢殘暴,施虐於人。袁真背叛,事情與他有連累。邇來他猜忌驚駭,將會成為禍亂的啟事。要求免除司馬曦的官職,讓他以王的身份返回藩地。免除其子司馬綜的官職,消弭其子司馬?散騎常侍的官職。”晉簡文帝因而同意。17
永和七年十仲春(352年1月13日),桓溫多主要求北伐未獲準,因而率軍四五萬人順長江而下,駐紮在武昌。朝廷非常驚駭,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溫,他才返回鎮地。11
官爵變遷
太元六年(381年)十月,司馬曦在新安郡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晉孝武帝司馬曜在司馬曦身後第三天親臨西堂,下詔說:“這是摧人肺腑之事,應奉迎棺木,同時移葬其妃子應氏和故世子梁王司馬?等,家眷都遷徙返來。”晉孝武帝又下詔說:“已故的前武陵王司馬曦出身皇室,克己思過。遵循先朝的仁義刻薄,怎能於情禮無所依托呢!現追封他為新寧郡王,食邑一千戶。”22
司馬煥 (317年~318年),晉元帝司馬睿第五子,晉簡文帝司馬昱同母兄。
,因而任命桓溫為安西將軍。
太元十二年(387年),晉孝武帝規複司馬曦的武陵王爵位。
六月初七日,晉成帝歸天。六月初九日,晉康帝司馬嶽繼位6
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攻滅成漢。而後,他權威日盛,名聲大振,連朝廷對他也驚駭三分。司馬昱以為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對他也推許佩服,便以他作為親信,讓他參與朝政,想以此與桓溫對抗。今後殷浩與桓溫便逐步開端相互猜忌,彼其間產生了異心。10
太和初年(366年),晉廢帝司馬奕賜給司馬曦儀仗隊,外加羽葆和鼓吹,並答應他享用入朝能夠不碎步疾行、朝拜施禮能夠不自報名姓、上殿能夠佩劍著履的報酬。但司馬曦冇有接管,並果斷地推讓。14
鹹和九年(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
晉元帝記念無已,將葬,以司馬煥既封各國,加以成人之禮,詔立凶門柏曆,備休咎儀服,營起陵寢,功役甚眾。
司馬曜:“故前武陵王體自皇極,克己思愆。仰惟先朝仁宥之旨,豈可情禮靡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