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與叛軍司馬休之戰於江津,司馬休之大敗,逃奔襄陽。27
元熙二年六月壬戌(420年7月5日),劉裕見機會成熟,號令黨徒傅亮草擬好禪位聖旨,入宮逼迫司馬德文謄抄。司馬德文欣然接管,執筆謄寫聖旨,並對擺佈說:“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落空天下了,因為有劉公(劉裕),才耽誤了將近二十年的鼎祚。明天做這件事,是心甘甘心的。”兩天後,司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晉帝告彆,東晉至此滅亡。
軼事典故
司馬德文(386年~421年玄月),字德文,本籍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東晉末代天子,東晉孝武帝司馬曜次子,東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弟,母為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初封琅邪王,曆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公、錄尚書事等。王恭兵變時,誅殺左仆射王國寶。帶兵攻打桓玄,數次敗北。晉安帝遇弑後,繼位為帝,年號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司馬德文禪位於宋王劉裕,廢為零陵郡王。永初二年(421年)玄月,司馬德文遭到劉裕殛斃,時年三十六歲。
太元十一年(386年),司馬德文出世,母為淑媛陳歸女(晉安帝即位後,尊為德皇太後)。司馬德文初封琅邪王,以後曆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官職。元興初年,遷任車騎大將軍。2
房玄齡等《晉書》:①“安帝即位之辰,鐘無妄之日,道子、元顯並傾朝政,主昏臣亂,未有如此不亡者也。雖有手握戎麾,心存舊國,回顧無良,忽焉蕭散。因而桓玄乘釁,勢逾飆指,六師鹹泯,隻馬徂遷。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孫恩豈金行之寇。若乃世遇顛覆,則恭皇斯甚。於越之民,詎熏丹穴,會稽之侶,寧歎人臣。去皇屋而返來,灑丹書而不恨。夫五運攸革,三微數儘,猶高秋凋候,理之天然。觀其搖落,人有為之流漣者也。”30
父親:司馬曜,晉孝武帝。
從412年開端,劉裕在朝中獨掌大權,架空和毒害與他反麵的大臣,矯安帝詔以令外埠刺史。415年,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和雍州刺史魯宗之以討伐劉裕為名舉兵,但敗於劉裕。
義熙元年(405年),遊擊將軍、章武王司馬秀與益州刺史司馬軌之謀反,兵敗被殺。17
人物平生
司馬朱生,東晉皇子,河內溫縣人。晉簡文帝司馬昱第六子,胡淑儀所生,與臨川獻王司馬鬱同母。
財主元年(402年),今後將軍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多數督,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前鋒,前將軍、譙王司馬尚之為後部,討伐桓玄。桓玄在姑孰打敗其軍,譙王司馬尚之、齊王司馬柔之被桓玄所殺。13
義熙七年(411年),右將軍劉藩在始興,殺叛軍徐道覆,並將其首級傳到建康23
司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德宗36
404年1月19日,安帝被遷至潯陽。3月24日,劉裕舉兵攻桓玄,桓玄軍隊大敗。桓玄挾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蒲月壬午),桓玄被殺,安帝複位。但好景不長,6月26日桓玄的將軍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直到405年3月2日(正月戍戎)安帝才離開叛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