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城稱王
劉淵以召舊部援助成都王司馬穎為由而回到幷州離石,預謀已久的劉宣等推劉淵為大單於,因而起兵反晉(當時針對東海王權勢[11] ),二旬日之間就聚眾五萬,都於離石。[12] [13] 東贏公、幷州刺史司馬騰向鮮卑拓跋猗迤求兵攻打劉淵,拓跋猗迤與弟拓跋猗盧結合在西河打擊劉淵,擊敗劉淵軍,在汾東與司馬騰締盟後回師。[14]
神弓手
次年正月,太史令鮮於修之對漢主劉淵說:“不出三年,必然能霸占洛陽,蒲子地形崎嶇,難以在這兒悠長安居,平陽的天象恰好昌隆,請把都城遷到那邊。”劉淵采取其建議,遷都平陽。宣佈大赦,改年號為河瑞。
接著,劉曜開端大肆用兵涼州張氏政權,張氏政權的奠定者是安寧烏氏(今甘肅省平涼市)人張軌,張軌是西漢常山王張耳第十七代孫,世以儒學著稱。西晉永寧年間,任涼州刺史、護羌校尉。洛陽陷掉隊,晉湣帝都長安封張軌為涼州牧;張軌身後,由張寔、張茂繼立。劉曜出兵涼州時,張茂正為涼州刺史。劉曜雄師長驅進入西河,戎卒二十萬五千,臨河到營,百餘裡中,鐘鼓之聲,沸河動地,“自古軍旅之盛,未有斯比。”涼州為之懾伏,張茂遂以牛羊、金銀、女妓、珍寶、珠玉及涼州特產進獻劉曜向其稱藩,劉曜署張茂為西域多數護、涼王等職,旋即班師。34
司馬光:“劉曜以疎屬屢建大功,獨裁關中,遭靳準之亂,發兵討賊,遂承漢業。及揚戈隴阪,則陳安授首;按甲西河,則張茂稱藩,亦一時之雄俊也。然始與靳氏約降,則非義;終滅其家,則非信;使石勒因此自絕,則非智。乃知二三其德而能勝利者鮮矣。及乘高堠之捷,以圍金墉一戰而跌,生為禽虜,雖其等閒以取禍亦不幸而天亡也。”
光初十一年(328年),劉曜兵敗為後趙所俘,劉熙成為漢趙實際上的統治者,但並未稱帝。次年(329年),後趙中猴子石虎大破其軍,劉熙被捕,不久被殺。
劉曜在匈奴漢毀滅西晉的戰役中,攻陷洛陽,擒殺魏浚,安定關西,立下了赫赫軍功。厥後安定靳準之亂,改劉漢為前趙,稱帝。
304年11月,劉淵以複漢為名,在左國城即漢王位,改元元熙,國號漢。308年10月,劉淵正式稱帝,改元永鳳。309年遷都平陽。310年病卒。宗子劉和即位,被庶弟劉聰篡位。313年劉聰篡奪洛陽,俘殺晉懷帝。316年又滅亡位於長安的西晉殘存權勢。
同年,後趙石生打擊前趙河南太守尹平於新安(今河南省新安縣),尹平敗北被斬,石生掠前趙5000人而還。
汗青評價
兩趙相爭
劉淵稱帝
劉闡,中國五胡十六國前趙皇族。新興(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劉曜子。劉熙在前趙滅亡後被殺。
前趙
318年7月,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立,八月靳準策動平陽政變殺劉粲。鎮守長安的中山王劉曜出兵攻靳準。十月劉曜帶軍行至赤壁(今山西省河津市赤石川)後即位稱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國號為趙。與此同時石勒起兵背叛自稱趙王,漢趙喪失東土,趙帝劉曜獨存西境。史家為辨彆,將關中的劉氏趙連同劉淵所建的漢,即將稍前的(屠各)劉姓政權統稱為前趙,而將隨後的石姓趙稱為後趙。而後劉曜、石勒常相攻伐。因為劉曜在關中地區對各民族采納高壓政策,加上治國無方,一味交戰,國勢日頹,石勒則節製了河北泛博地區。329年初,前、後趙大戰於洛陽城西,劉曜喝酒過量,被後趙擒殺,漢趙主力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