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將軍毒鏢傷身,還是養傷為重吧。”
幾個醫官也是愁眉舒展,一個膽小的答道:“連日行軍怠倦,毒氣侵入軀體過身,無藥可醫,請榮國公定罪。”
來護兒伏下身子,握住周法尚雙手問道:“將軍有何囑托,固然說來,來護兒定當代庖。”
“啊?”周法尚一驚,又問:“兩征高句麗,哀聲載道,民怨沸騰,眼看賊盜停歇,為何又要東征?”
一麵麵旗號招展,金盔銀甲映照著凜冽寒光,空曠的長城口前,築起了巨大的點將台。幾十萬隋軍列隊待命,與昔日比擬,軍前多了幾分刻毒,少了些許嚴肅。
蘇威、裴蘊、虞世基三小我都是文官,斜眼便瞅宇文述,宇文述總領兵事,麵色焦炙,硬著頭皮低聲奏道:“啟奏陛下,往年百萬雄師,雄風萬裡。而此次東征,逃兵不計其數,能東征將士不過四十萬人。”
“來整在此。”
三征高句麗,雖說楊泛博軍四十萬人,何如高句麗持續三年抵擋隋軍,早已國力瘠薄,民生艱钜。僅是客歲和前年,隋兵和高麗兵交兵遺留的骸骨殘骸,連綿幾十裡,至今白骨露野,屍臭熏天,鴨綠江東早已打得人跡罕至,杳無火食。
“唉,不瞞將軍,陛下恰是要三征高句麗。”
隋煬帝環顧四下,擺佈文武將官無人敢言,又道:“本日朕要有逃兵顱腔之血,染鼓壯威!”
大誌不悔征高麗,浩浩海波映丹紅。
“我死以後,海葬遼東,即便不能身逢疆場,也要魂守邊陲。”周法尚言罷,來護兒點頭應允,隻見周法尚略生笑意,遺憾死去,長年五十九歲。
飲恨山東望遼東,何如運氣不侍從。
自古來往冇法則,全憑善惡手腕多。
自從周法尚擊退叛逆兵,胸前中鏢,冇想到這袖手鳥嘴鏢竟是毒鏢,久治不愈,反到更加嚴峻,來護兒、張須陀、崔君素等人坐在床邊也是難堪。來護兒言道:“將軍鏢傷難愈,我欲駐留齊郡幾日,但是又得皇上急詔,傳旨立即趕往東萊。”
來護兒雙手攥拳,眉宇不展,無法言道:“皇上安定遼東,心如盤石,滿朝文武無人敢諫言皇上。皇上心比天高,誌在千裡,目空統統,而百姓之禍,卻渾然不知。”
周法尚擺了擺手,說道:“國公所言差矣,大丈夫當戰死疆場,馬革裹屍而還,豈能貪生於此,我定要出征。”
“但是……”
壯誌慷慨難望儘,豪傑長眠入水中。
瞭望全軍將士,隋煬帝問道:“昔日朕在烽火台上大閱全軍,百萬雄師,一覽無餘。為何本日卻搭建點將台,豈能比烽火台壯觀?”
“周將軍病情減輕,隻恐登不了船了。”
來護兒細細觀瞧,周法尚此次神采更加暗澹,頓覺有些難以悠長。來護兒對著兩旁的醫官喝道:“養你們這群飯桶何用?”
周法尚道:“封官晉爵,非我所愛。隻是傳聞高句麗的地盤,本是我朝的樂浪郡,末將隻想為大隋光複樂浪郡。”
長城口前人頭分,民氣離散竟未聞。
不過三日,便到東萊,前兩次跨海用的戰船,還是停靠岸邊。來護兒率兵由東海,雄師登船,隻見參軍長史崔君素走到近前,稟道:“榮國公,不妙啊。”
來整馬上傳令,將周法尚棺槨沉入遼東海中,水軍戰船一字排開,掛白帶孝,祭奠亡魂。真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