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鎮國公_第85章 吐穀渾的嘴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此事不容商討,乃為父之命!”慕容伏允麵色烏青,聲色俱厲地對慕容順道。

李世民聞得段誌玄之稟報,心中不由肝火中燒。

李道彥接旨,不敢有涓滴怠慢,馬上點兵遣將,揮師而出。

慕容伏允接獲大唐使者的諭旨,心中頗感遲疑,暗自考慮,若切身往長安一行,恐難逃李世民之雷霆之怒。

吐穀渾前番尚遣使至長安,行朝貢之禮,言辭恭敬,今竟背信棄義,襲擾大唐邊陲,劫掠無辜,實乃鄙視天朝,無禮之極。

畢竟慕容順曾在隋朝為質,曆經數載,長安城中情麵油滑,亦非初見之客矣。

未曾想,慕容伏允竟如此怯懦,未戰先降,使得這大好機會,轉眼即逝。

言罷,拂袖而去,留下一片沉寂。

陸通聞此動靜,心中暗自考慮,李世民此舉實則過於看重浮名。

喜好大唐鎮國公請大師保藏:大唐鎮國公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你此去,務必謹慎行事,要尋機與唐室結好,以期今後互惠互利。”

吐穀渾乃幾次無常之輩,如同狼子野心,隻知害怕強權而不知戴德圖報。

慕容伏允召來慕容順,緩緩道出心中策劃:“吾兒,為父成心遣你前去長安為質,此行雖險,卻也是為我吐穀渾謀取長遠之計。

歸鄉未久,卻見王位擔當之事已悄悄易主,那本該屬於我的位置,現在竟成了弟弟的囊中之物。

使者風塵仆仆,歸至長安,將吐穀渾之事詳確呈報於李世民麵前。

或許,大唐天子念及大國顏麵,加上西域地廣人稀,路途悠遠,不會等閒動武。

慕容順垂首無言,麵上儘是不甘與衝突之意。

現在,吐穀渾擔當者已定慕容伏允次子慕容達延芒結波。

慕容伏允聞此言,眉宇間不由籠上了一層陰霾,心中暗生不悅。

一念至此,龍顏大怒,心中暗誓必使吐穀渾知其短長,以正視聽。

如此想著,慕容伏允的麵色稍霽,心中卻還是忐忑不安。

衡量再三,終決定婉拒聖命,以身染微恙為由,遁辭不能遠行至長安,遂遣使者回稟,以圖暫避鋒芒。

朝中一眾武將聞此動靜,皆麵露不悅之色。他們本已磨刀霍霍,摩拳擦掌,等候著出征疆場,立下赫赫軍功。

慕容伏允暗自考慮,不過些許劫奪邊陲之舉,尚未觸及大唐底子,猜想李世民不至於為此發兵動眾。

李世民覽表,見其態度誠心,遂允其請,賜書一封,承諾隻要吐穀渾不再擾邊,便與之共維戰役。

待到李世民欲圖完整敉平吐穀渾之時,陸通心中已有策劃,意欲調派涇陽新軍前去邊疆,以烽火淬鍊鋒芒。

即便遭致非難,言語之痛終歸陋劣,他亦不懼。

慕容順聞此言,一時怔立當場,麵色數變。心中暗自考慮:為何又是我去長安充當質子?昔日於隋朝為質,曆經寒暑,方得李淵恩準歸返。

慕容伏允心中不免惴惴,憂愁李世民大怒之下,遣兵討伐。

他深知,未經疆場浸禮的軍隊,終是少了那份鐵血赤忱,難以成為鎮守邊關的鐵壁銅牆。

此次或許能令其一時收斂,然好景不長,不出數載,彼等必會舊病複發,複興邊釁。

慕容伏允見大唐天兵壓境,心中惶恐不已,深知若不及時逞強,恐引致更大禍害。

慕容順此行長安,不但可為邦交添磚加瓦,亦能藉此機遇停歇海內紛爭,安定其弟之位,表裡兼修,方顯慕容一族之智謀與胸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