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趙風雲錄_邯鄲行記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狗兒奔逐玩耍,冷巷深處間或飛出一兩聲清澈悠長公雞啼鳴,白叟們坐石階或小凳上閒閒地享用著初冬暖陽,來往行人竟是閒庭信步自。

毛遂埋骨於斯處,隋末竇建德大夏國定都此地,楊露禪從小城走出威震京華,武禹襄付與太極“武”真諦,一曲曲不斷如縷複調樂章絕非繁華、喧嘩而又長久黃粱幻境,乃至於千百年光陰遷逝後,古城仍到處能夠追隨到當年繁富班駁印跡——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拐彎陳腐格式猶曆曆可辨,鱗次櫛比民居俶儻素樸:淨水磚牆、灰瓦坡頂、脊獸飛簷、照壁、鐵門、銅獸門環、門楣上鐫一方方題額:“紫閣生輝”、“安好致遠”、“清雅賢居”#183;#183;#183;#183;#183;#183;都無聲地訴說著永年光輝過往,也冷靜地記錄下了人間榮辱滄桑。

一如退出了上流社會大師閨秀,小城鉛華洗卻仍氣韻雍容,沉寂幽嫻()。

田陌中哭泣風拂麵而來,“嗚——嗚!”不知是叩響汗青,還是汗青提示我們甚麼。

城內到處荒草蔓衍,北風中出精密簌簌顫音,遠遠地影影矗著一兩方土台,一如平常村落郊野習見風景。

台分兩層,青磚砌築,高可八丈餘,森然壁立,多少年風雨摧損剝蝕下,台體蒼黑有如鑄鐵。

逝去舊事,多是可遇不成求,兩千載風雨滄桑,恍忽隻彈指一揮間。

樓台聳碧岑,高雅得惹人遐思。

我立足逗留每一個刹時,汗青都放射著燦爛光彩,令我視覺和靈魂同時承遭到兩千年古城震驚、打擊——安祥如水永年城“稻引千畦葦岸通,行來襟袖滿荷風。

但是,透過現在這難以想像安好、安祥,仍然不難想見古城過往顯赫和厚重文明秘聞。

雖為小說中人物,但佳話傳播,帶著淒愴詩意美感,也足以裝點名勝,予人誇姣回想。

一亭翼然淩於台巔,重簷雕甍,備極崇麗,軒昂中帶多少高古情調。

“當時豪侈今那邊?隻見草蕭疏,水縈紆。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傳聞,叢台原為趙武靈王閱兵、撫玩歌舞之地。

天涯方寸,卻生出了跌宕有致味道。

我唯有縹緲舊夢中激幾朵影象浪花,記錄下這一星半點瑣聞,以作為邯鄲行誇姣情思記念。

麵對趙王故城,我俄然想到,張養浩《山坡羊》,不恰是好註解嗎?青山還是,幾度落日紅()。

立於台上,臨風敞衣,極目遠眺,古城姿,曆曆均望中,當真有捨我其誰之勢()。

兩千年來,“曲粱”、“平乾”、“永年”、“廣府”#183;#183;#183;#183;#183;#183;不管她稱呼生如何竄改,小城,始終以“北國小江南”佳譽膾炙人丁——廣植蒲葦稻荷永年窪水光瀲灩,若一方皺纈著翠綢,將城全部兒攬入她度量裡。

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樓邊水近東,擬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塌露光中。

小園前臨中湖,湖水有些兒渾,一池殘荷枯梗零仃,北風將荷葉片片扯破。

氛圍中彷彿氤氳著濃烈汗青氛圍,固然身畔已是高樓林立,車流滾滾,但趙王城、銅雀台、響堂山石窟、媧皇宮、永年古城、一二九師司令部#183;#183;#183;#183;#183;#183;雪泥鴻爪,仍然固執地記錄下了逝水流年中一個個生命斷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