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_第5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臣真述曰:夫兵者,情麵之所恃賴也。且匹夫之徒,帶三尺利劍,持數寸匕首,至有憑淩天子,劫脅諸侯,或邀盟於前,或請命於後,常常而得矧乎!當九五之位,全億兆之師,尊居一人,下臨萬物,乃知持盈不易,揣銳實難!故曰:“金玉合座,莫之能守。繁華而驕,自遺其咎。”此道君又以時人最所重者金玉,故指覺得戒。冀其能保惜之用,存兢惕之意也。此又特戒其貴爵,令守彼謙沖,去茲奢泰,永言伊戚,無至自貽。故下文又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此言“身退”者,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故經雲:“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此之謂乎!

《營魄抱一章》第十

臣真述曰:夫天之道,常清虛太極,忘我於覆燾;地之道,常沉寂博厚,忘我於亭毒。則是陰陽各得其恒,故交與萬物俱得儘其天生之理。故曰:“萬物並作”。複者,其見六合之心,故曰:“吾觀其複”。夫物芸芸者,生生之謂也。生生之理儘,故各複歸其底子,以守其靜。是則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言萬物儘無大傷,各得複其性命,以足天然之分,便可謂得真常之道也。故賢人能知此真常之道,則是明白四達無所迷惑也。若人君不能知此真常之道,而乃縱其嗜慾、妄作不祥、興動兵戈、風行毒螫,則必有凶災之報。故曰:“妄作凶”。又知常容者,言貴爵若能容人畜眾,則可謂至公忘我。至公忘我,即霸道自著;霸道自著,則其德象天。德象天乃可與之適道,既可適道,天然能長且久。故得終竟千齡,必無危殆之患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太高低知章》第十七

臣真述曰:此古之善為士者,謂上士也。所謂若聖與賢,而在貴爵之位者也。奧妙玄通者,皆品德之用,不成得而稱也。言賢人賢人治天下,軍國無不兢懼畏威,皆若臨深履薄;其麵貌誌意,故常若冬寒涉川。畏恥四鄰,言慎之至也。儼兮若客者,經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也。渙若水之將釋,言合散屈伸,常無結滯也。渾厚者,質素之謂;曠穀者,通俗之謂。夫濁久徐清,安久徐生,皆順天然之理,動靜不恰當時。言孰能如此,唯聖賢耳,故曰:“保此道,不欲盈。”言若貴爵守此道者,不欲滿溢而驕盈也。故曰:“夫唯不盈,故能獘不新成。”此言能守道因循,終無矜耀,乃得長如弊,故不立新成之跡也。

臣真述曰:夷者,夷易之稱。所謂天之道,故可視而不成見也。希者,依違之稱,所謂地之道,故可聽而不成聞也。微者,精美之稱,所謂人之道,故可搏而不成得也。然天雖清光運轉,終不為曒潔以自顯也;地雖安好博厚,亦不為含混以自幽也;人雖生生無窮,終不為彆離以自負也。故曰:“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成名也。”是以,散而陳之,則為三才;合而渾之,則為一德。故曰:“複歸於無物”。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此以上又言萬物因無入有,從有歸無,惚有恍無,故雲忽恍也。又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厥後。此言自三而複一,無始無終;從一成三,無終無始。故令人君執此上古有為之道,以治當今馳名之物也。有為者,亦謂無兵戰之事也;馳名者,謂軍國之務也。故能知始,樸實之義乃可為道之法紀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