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_第5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臣真述曰:五色以是養目也,視過則盲;五音以是養耳也,聽過則聾;五味以是養口也,食過則爽。故聖王之理,常複世人之所過,以全其身,以安其神。夫人君之心,以睿聖為本,平靜為根,若乃逐獸荒漠,奔車絕巘,六龍逸足,萬騎莫追,與鵰鶚搶先,並熊羆而賈勇。日月虧蔽,旗號[糸乙]紛,馳騁忘歸,殺獲無補,風雨恒若,宮室或空,謂之發瘋。蓋由此矣!故經曰:“何如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其是之謂乎!又人君所貴可貴之貨,則盜賊生;盜賊生,則兵由此起;兵由此起,害莫大焉。令人行妨,固其宜矣!是以聖報酬腹者,貴其容受而無情也;不為目者,賤其觸見而有欲焉。故曰:“去彼取此。”

《營魄抱一章》第十

《持而盈之章》第九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臣真述曰:夫天之道,常清虛太極,忘我於覆燾;地之道,常沉寂博厚,忘我於亭毒。則是陰陽各得其恒,故交與萬物俱得儘其天生之理。故曰:“萬物並作”。複者,其見六合之心,故曰:“吾觀其複”。夫物芸芸者,生生之謂也。生生之理儘,故各複歸其底子,以守其靜。是則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言萬物儘無大傷,各得複其性命,以足天然之分,便可謂得真常之道也。故賢人能知此真常之道,則是明白四達無所迷惑也。若人君不能知此真常之道,而乃縱其嗜慾、妄作不祥、興動兵戈、風行毒螫,則必有凶災之報。故曰:“妄作凶”。又知常容者,言貴爵若能容人畜眾,則可謂至公忘我。至公忘我,即霸道自著;霸道自著,則其德象天。德象天乃可與之適道,既可適道,天然能長且久。故得終竟千齡,必無危殆之患也。

《三十輻廿六一轂章》第十一

臣真述曰:此車器及室三者,皆取其因無而利有,因有而用無。故引之覺得證。何者?夫五兵之屬,亦當其無,有兵之用。且弦矢之利以威天下,不必傷人然後為用。故知兵者備之覺得有,戢之覺得無,此即用其所不消者也。蓋無之覺得用,亦明矣。

《寵辱若驚章》第十三

《五色令人章》第十二

凡人之情,不能無爭,唯賢人乃能無爭。又爭之徒眾矣!今臣略舉梗概者,起於無思慮、無禮法、不害怕、不容忍,故亂逆必爭、剛烈必爭、暴慢必爭、忿至必爭、奢泰必爭、矜伐必爭、勝尚必爭、違愎必爭、進取必爭、英勇必爭、愛惡必爭、專恣必爭、寵嬖必爭。夫如是,王者有一於此,則師興於海內;諸侯有一於此,則兵交於其國;卿大夫有一於此,則賊亂於其家;士庶人有一於此,則害成於其身。是以,王者知能官人、能安人之道,必搶先除其病,俾之無爭,則戰可息矣!戰可息,則兵自戢矣!是故,其要在於不爭。且夫爭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語曰:君子無所爭。又曰:在醜不爭,爭則兵矧乎!王者豈固有爭乎哉!故下經末章雲:“天之道,利而不害;賢人之道,為而不爭。”此所謂知終終之之義也。

《太高低知章》第十七

臣真述曰:此古之善為士者,謂上士也。所謂若聖與賢,而在貴爵之位者也。奧妙玄通者,皆品德之用,不成得而稱也。言賢人賢人治天下,軍國無不兢懼畏威,皆若臨深履薄;其麵貌誌意,故常若冬寒涉川。畏恥四鄰,言慎之至也。儼兮若客者,經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也。渙若水之將釋,言合散屈伸,常無結滯也。渾厚者,質素之謂;曠穀者,通俗之謂。夫濁久徐清,安久徐生,皆順天然之理,動靜不恰當時。言孰能如此,唯聖賢耳,故曰:“保此道,不欲盈。”言若貴爵守此道者,不欲滿溢而驕盈也。故曰:“夫唯不盈,故能獘不新成。”此言能守道因循,終無矜耀,乃得長如弊,故不立新成之跡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