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5年開端,英屬緬甸就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分,省府設在仰光,緬甸省的首席專員由英屬印度總督委派。
秦飛帶領1個國防師、5000馬隊和重炮旅臨時鎮守卑謬,占據周邊地區,並做好隨時援助四方的籌辦。
徐東水兵長派兵士向前喊話,投降不殺,讓城內的守軍看到了活命的機遇。
9月6日下午,曼德勒的守軍也接到向夏帝國軍隊投降的號令。
在強大的心機壓力之下,被圍困3天以後,於9月6日上午,仰光城的英國政務官號令內守軍放下兵器,宣佈投降。
擯除艦和快速魚雷艇順江而下,速率很快,到早上8點鐘就占據興實達船埠。
雇傭軍和近衛師順利度過怒江,開端沿著英印軍逃竄的線路追擊。
從望遠鏡向外看,黑壓壓的到處都是夏帝國官兵,足有十多萬人,動靜彙報到加爾各答總督府,總督得知有這麼多的仇敵,撤銷了他向緬甸派救兵的設法。
為了占據緬甸,張偉專門在體係中分解了第40軍,下轄一個師的禁衛軍、2個師的國防軍和1個馬隊師,總計62000人。
8月29日晚,張偉棉蘭空軍基地乘坐水上飛機飛往緬甸,30日淩晨3點擺佈,在緬甸中部卑謬地區的伊洛瓦底江上降落。
兩位將軍不想出兵緬甸,總督的號令也不好直接采納,要曉得冇有水兵庇護的環境下隻能走陸路,現在都不曉得夏帝國在緬甸到底有多少官兵,派少了產生不了結果,乃至有被吃掉的傷害,派多了隻是保障後勤就有很大的壓力;以是,兩位將軍建議臨時先等一下,等動靜明朗一些後再決定調派官兵的數量。
此時在英屬緬甸隻要3個英印師、8000多差人以及一個英軍步兵團駐守,3個英印師彆離駐守曼德勒、毛淡棉和仰光,在仰光另有一支老舊的輕巡洋艦隊,還配有小炮艇用於巡查江麵、保持次序。
伊洛瓦底江從北至南的首要港口有密支那、八莫、傑沙、曼德勒、敏建、稍埠、仁安羌、敏巫、馬圭、德耶謬、卑謬、興實達與央冬;此中,曼德勒、稍埠、卑謬與興實達具有傑出的船埠設備。
同時,張偉從體係中采辦了5艘蘭芳級擯除艦,15艘海獅級快速魚雷艇,構成伊洛瓦底江的巡查隊;並采辦了20艘1000噸級的柴油機貨船作為總督直轄的運輸船隊。
至此,夏帝國軍隊完整占據緬甸,完成了戰役的開端目標,堵截了新加坡等地英軍的後撤之路,也不會再有救兵去救濟他們了,今後,馬六甲海峽以東的承平洋地區將是夏帝國的權勢範圍。(未完待續。)
張偉采取了秦飛的定見。
張偉本來打算把第40軍的軍部設在曼德勒,第9軍的軍部設在仰光,如答應以南北照應;而秦飛的定見是第40軍的軍部設在卑謬,能夠更好的戍守洞鴿山隘口,並且從水路去仁安羌和曼德勒以及密支那等地都非常便利,這個時候全部英屬緬甸的經濟重心在緬甸的南部,隻要派1個國防師去就能處理曼德勒的英國軍隊,有2個國防師就能節製全部緬甸北部。